第11章 柴米油盐

    第11章 柴米油盐 (第3/3页)

——饥寒。

    尚书省已经下旨,让各州县救助百姓,不可再有人冻死饿死。

    究其根本——粮食与柴薪。

    天灾年景,粮价飞涨,长安粮价已经到了斗米二百钱的地步。

    印象里,只有大业八年的河北,义宁元年的洛阳,武德元年的长安,粮价飞涨至斗米数百,乃至数千钱。

    但那是因为征高丽和隋末战乱之故,和如今情形完全是两个概念。

    除了粮价,柴薪价也居高不下。

    柴米油盐,民生大计。

    每日政事堂里都能收到不少奏报文书,但只言片语难窥全貌详情,故而下朝后陈叔达换了便装,直接来西市体察一番。

    粮店门口求购的百姓排着长队,但店面却已关闭,高悬售罄字样。

    陈叔达不禁冷笑,大灾之年,总有奸商囤积居奇。

    几乎每个奸商后面都有世家贵族的影子,官府想要查办却是难上加难。

    没办法,长安是关陇根基之地。

    李渊则是关陇贵族们一手推上皇位的,能怎么样呢?

    陈叔暗自摇头,信步走向附近的柴薪市场。

    木炭的价格高的离谱,普通百姓根本无力消受。

    大雪天,樵夫无法打祡,而且林木潮湿,不便运输焚烧,故而干柴价格飞涨。

    能有钱买柴生火做饭就不错了,烤火取暖想都不要想。

    难怪万年县上报,有好几位老人冻死在自家榻上,陈叔达经不住连连摇头。

    “陈公不必忧虑,此事已有解决之道。”

    声音在身后响起,陈叔达转身瞧见了杜如晦。

    “克明也在啊!”

    杜如晦欠身一礼:“是,下官来西市查究柴米油盐行市价格,未曾想陈公亲自前来体察民情。”

    “克明适才所言何意?”

    “下官得闻城南一带,各家各户都在改灶建炕。”

    “炕?那是何物?”

    “砖石土坯砌成平面,上方铺置席子被褥,下方中空,与灶台相连。

    烟火通过,三餐烹饪柴薪余热即可暖和整日,得以温暖安眠。

    灶台修改之后,柴薪耗费仅为原来一半。”

    “果真行之有效?”陈叔达闻言,顿时眉头一动。

    “下官家仆已经前去验看过,确实如此。”

    杜如晦出身京兆杜氏,家宅就在城南,对那处熟悉,想来不会有错。

    “可知此法从何而来?怎地以往不曾听闻。”

    “尚在查问。”

    杜如晦话音落地,一道身影快步而来:“原来克明也知晓此事,我亦派人前去打听,快有消息了。”

    “玄成?”

    陈叔达不禁莞尔,走一遭西市,偶遇杜如晦也就罢了,魏征亦紧随其后。

    太巧合了!

    “查问清楚,倘若果真有效,当在关中,乃至整个北地推行。”

    “下官亦是如此想法,火炕大行于北地,可解百姓冬日凄寒,省下不少柴薪之资。”

    三位路途“偶遇”的大臣,就这么在西市街边谈起一桩利国利民的大事来。

    魏征见身旁车马行人不断,过于嘈杂,随即提议:

    “想必陈公与克明也都尚未用膳吧?不若找家酒楼食肆,用些饭食,等候消息,不知二位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