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家是一叶舟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正文 第八章 家是一叶舟 (第1/3页)

    第八章 家是一叶舟

    一

    能源学院迁至黄河三角洲的苍茫大地,一下子被置身于一个空旷的原野上,远离了喧嚣的城市,诸多社会信息瞬间被阻断,以家庭为单元、以组织为结构的群体迅速形成一个自我封闭的微缩版小社会。

    无所事事、且不敢苟安的芸芸众生——簇拥着前往学院东北角上的一家乡村合作社,货架上的商品数量还不如挤进的人群数量多,大家东瞧瞧、西看看,不忍离去。不来吧?心有不甘!来吧,真不知道要来干什么?学院通往合作社的小道上形成两股双向行进闷头赶路的队伍,犹如《围城》中所描绘的城里人和城外人,一伙人急头巴脑地想闯进去,一伙人着急上火地要冲出来┅┅。

    69、70届的大学生们头也不回地离开学院后,校园里更显冷清了。既然剥夺了教书育人的权力,那“造人”的权力还是保留下来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倒不如让家里人丁兴旺起来更实惠,所以一些家长满有创意,开始给我的一些发小增添小弟弟、小妹妹了。于是乎,在国家实施计划生育的前夜,在共和国土地面积增加的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上,迎着旭日东升的太阳,一批“祖国的花朵”呱呱坠地。

    有人说 “感情—婚姻—孕育”是家庭三步曲,但时代的变迁会以摧枯拉朽之势,颠覆这一通常的生活规律,不信吧?让我告诉你——

    1.学院迁徙到鲁北的第二个春节,关藜藜把她的农民丈夫从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插队地带回到学院。这一对突如其来的“塞外来客”,让关藜藜的父母目瞪口呆。关教授无言以对,继而老泪纵横┅┅。他怎么也弄不明白,性情懦弱的女儿在决定婚姻问题时竟如此地决绝,没有留给父母任何回旋余地。关教授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逢人便讲:“我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农夫!”我无从揣摩从小一块长大的关藜藜的内心世界——或许她对前途彻底绝望了?要不就是被严酷的农业劳作击垮了,她孱弱的身躯需要有一个宽厚的脊背来依靠?总之有一点可以确定,这场婚姻里爱情缺位。

    2.还是这一年的岁尾,山西知青严逍遥未婚先孕,回到学院的父母身边待产。据说强暴她的是插队所在地的公社知青办一名工作人员┅┅,之后,严逍遥产下一子。有一次,我从油田回学院探亲,恰巧遇上严逍遥抱着孩子晒太阳,我想她的表情一定会是悲悲切切、哀哀怨怨的┅┅。但是却让我大吃一惊——她一脸的恬静、安详,毫不顾忌周围投来的猎奇目光,她全神贯注地端详着自己的孩子,就像油画上的圣母玛丽亚。母爱战胜了罪恶和怨恨,她用宽容的心境、博大的胸怀平和地接受了苦难生活,独自为孩子撑起一个遮风挡雨的家。这一幕,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她没有经过爱情和婚姻阶段,直接组建家庭。

    3.宁凝的母亲是学院图书馆馆长,父亲是战争年代伤残休养的高级将领。由于出身军人家庭,他与那个年代的同龄人相比,成长之路显得顺风顺水——别人下乡他当兵,七十年代中期又成为南方大学新闻系的工农兵学员。他与法国姑娘仙迪妮亚相识于这所大学,仙迪妮亚是法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的工作人员,选派到南方大学进修新闻专业,她成为宁凝的同班同学。宁凝高大英俊,仙迪妮亚金发碧眼,两情相阅,花前月下┅┅,不幸也由此而来——国家有关部门介入,先是好言相劝,接着百般阻扰,之后仙迪妮亚被要求离境,宁凝被组织审查。 好一个法国姑娘仙迪妮亚,回到法国后,连续在巴黎电视三台,五台接受专访,呼吁有关方面尊重他们的感情,允许宁凝赴法成婚,媒体为此炒得沸沸扬扬┅┅。1975年,国务院主要领导亲自批准宁凝赴法成婚,轰动一时,他们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