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小概率事件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正文 第八章 小概率事件 (第1/3页)

    第八章 小概率事件

    一

    能源学院从八大学院的序列中消失已经整整四十八年了——几近半个世纪,在上世纪整个八十年代里,大约有近百名能源学院的子弟们出国留学。通过对其中的几位进行追踪寻访,你会发现,很幸运,他们身上仍葆有“学院路基因”——大气、博爱、勤奋、向上┅┅。这批人相当一部分已归国,还有一部分可能将终老于海外,但有一点可以确信,学院路是他们心灵中永恒的、温馨的港湾。

    小概率事件是指在统计学大数据范畴内,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事件。但大家听听后面的由小事件引发的故事,你可能会改变这一看法——

    陈江亭作为李政道负责招收的第一批前往美国学习物理的研究生,可谓春风得意。一次,在纽约的中国留学生联谊舞会上,他怯生生地邀请一位貌美、风情万种的女生共舞——以下是他们俩的舞间对话:

    “是大陆来的吧?”“没错!北京的。”“北京哪儿的?”“海淀区学院路!”“知道能源学院吗?”“我就是这个院的!”“你那届的?”“70的!”“认识陈江宁吗?他是我哥。”“废话,我和他是冶院附中的同学,我叫沈丹,叫他来纽约见我!”

    害得当年的穷学生陈江宁,从就读的阿拉巴马州立大学所在地——蒙哥马利市转机飞到纽约,就为吃开牙科诊所的沈丹一顿饭。您说这小概率事件能忽略嘛?

    陈江宁留学的路径要比弟弟陈江亭曲折得多——他当工人时自学英语,在油田和学院都小有名气,学院对他进行英语测试后,以扩招校工的理由把他从油田弄回学校;之后,他以初中生的资历给77级、78级的大学生上了三年英语课。1981年,教育部招考留美公派研究生,他考上了,学院专门为他补办了“大学学历证明”。

    这里有个趣闻,值得一提——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批可供实用的炭丝白炽灯。三十年后的1909年,美国人柯里奇找到了性能极佳的灯丝材料——钨。钨比其他任何一种金属元素的熔点都要高,并且它在受热时蒸发量较小,用作灯丝材料再合适不过了。中国是产钨大国,自1907年在江西大余发现钨矿,到一次大战结束时,中国钨砂产量跃升为万吨,位居世界第一。美国的钨丝原料多从中国进口,清政府为此在旧金山设立了特许经营的贸易货栈,专肆钨砂出口贸易。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行商制度随之消亡,原来经营这宗买卖的特许商人盘下了货栈,继续经营钨砂贸易,随着电灯在美洲大陆遍地开花,这个来自中国的商业贸易家族赚了个盆满钵满┄┄。

    这个家族的后辈感念近百年来祖国赐予的“生意源头”,在美国捐资设立了教育基金会,每年捐赠给中国相当于五个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额度。教育部一瞅——费用额度给得还挺宽松,得了吧!咱找几个费用低点儿的大学,多送几个学生出去多好呀!为此,陈江宁被选派到学费较低廉的阿拉巴马州立大学读硕士,直到后来读博士才转到卡内基·梅隆大学。

    二

    徐清扬从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研究生导师的鼎力相助下,进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怀廷工程学院(Whiting),攻读机械工程系的力学及流体动力学博士学位。

    霍姆伍德校区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古老的校区,位于巴尔的摩市的北部,地处集小镇魅力与大都市活力于一身的查尔斯区,四处古树环抱,绿草如茵。校内建筑以19世纪典型学院派风格的红砖建筑为主,校园里四通八达的小路把各幢大楼连成一片,宁静安谧,人文气息浓郁。

    八十年代中期,美国大学给学生的生活费不怎么够用,对于囊中羞涩的徐清扬,时不时还得打打工,补贴一下生活用度。美国法律规定,留学生可以在校内每星期打少于二十个小时的工。清扬在学校的快餐店干过收银员、心理咨询部做过接待员,还到IT部门当过学生助理,挣的钱都不多,相当于做义工。

    巴尔的摩的城区环绕着帕塔普斯科河口湾展开,商业区位于城区的西部,聚集着各种商场、旅店和餐馆。清扬时常会到这里的中餐馆打工,餐馆打工几乎没有底薪,收入主要靠收服务小费;如果客人不给小费,就得喝西北风。打工者之间会用这样的语言交流:“嗨!那个五块钱的蛋炒饭老太太来了”——潜台词是:这位常来就餐的老太太出手大方,一次能给五块钱小费。

    “打铁”就是不给小费的动词,清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