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重返江湖”

    正文 第十一章 “重返江湖” (第3/3页)

进驻中关村时,这里有近40家企业,“环球”公司租下来的“门脸”,与京海公司紧挨着,整条街的年营业额有1800多万元,基本搭建起“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架构。不久,柳传志在中科院计算所的支持下创办了“联想”,公司有11个人。正因为中关村所处在独特的区域、潜在着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在出售计算机时,才能把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相关知识传授给消费者。这一年,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国的公司元年”。

    不久,一场对“电子一条街”的争论不约而至。一些人指责白颐路上尽干些“倒买倒卖、骗子妄为”的勾当┄┄。但有前瞻性和正义感的媒体人站出来为市场的新生态“鼓与呼”——“靠科技起飞,开创中国式的硅谷┄┄”;“坚冰已经打破,道路已经开通┄┄”;这是权威媒体最早称中关村为“ 硅谷”的报道。

    环球公司一步步地成长,不断有新人加入、也不断有老员工离去。公司的经营策略已经不满足于单打独斗了,逐步将磁盘生意从零售向批发过渡——公司的中下层经销商如雨后春笋般生長┄┄,我们批发给他们,薄利多销;他们在追逐目标客户的过程中,不断开疆辟地,扩大市场份额。同样,整个电子产品市场伴随着相互之间的竞争与争斗——猜疑、使绊、抵毁、设套、作局,商业江湖的全武行天天上演、日日重播。

    四

    “环球”的部分骨干成员,在公司“摸爬滚打”后,日益成熟,脱离巢臼——有的到广州进牛仔裤、有的到内蒙贩土豆、还有的到沙头角进电子手表;然后再批发到“动批”、红桥、雅宝路、三里屯和“秀水”等各个不同门类的市场。此时整个北京城满街都是倒卖、走私、获取批零差价者和坑蒙拐骗者,资本的原始积累在中国大爆发的时刻来临了┄┄。

    有一天,我去亚平位于微电子研究所筒子楼的家里,刚进门,发现这家伙正费力地关着保险柜的门,钱塞得满满当当的┄┄,他自言自语地说:“该买个最大号的了。”

    市场的执法者们终于醒悟过来——工商、物价、税务、银行齐上阵,全都盯上了“个体户”。工商所开始整顿市埸,要求手续齐备、守法经营;物价所颁布了电子产品参考价格目录,消费者可随时电话举报;税务所实行发票统一编号,执行定期完税制度;公司开户银行对企业提取现金实行限额定量支取办法┄┄。“环球”被颁布的法律新规、逐步规范的市场游戏规则弄得焦头烂额。

    3M公司此时也给“环球”这个小兄弟“当头一棒”——受中国巨大需求市场的诱惑,3M决定分享中国市场销售环节的巨额利润。于当年11月在上海注册成立了有限公司,这是在经济特区外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也是上海市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环球”面临着与“老东家”竞争磁盘市场流通领域里的销售利润。

    也就在这个时期,“环球”股东们的矛盾公开化——几位创始股东指责亚平独断专行、隐瞒收入、套取公司资金、有中饱私囊的嫌疑┄┄。亚平真是有口难辩,与各位股东彻底闹掰了。亚平独自创建“环宇”公司,这名字起的更臭。经营的产品除了3寸和5寸磁盘外,又开发了内存条、硬盘、键盘等电脑配件;并开始售卖286计算机,大鸣负责开车送货;我在此时回了油田。

    中关村从这一年起开始举办电脑展。据说开幕当天,有两个中学生模样的少年走到3M产品展销的摊位前,他们的对话被记录下来:甲学生说:“哼!尽骗人!”乙学生问:“怎么啦?”甲学生答:“磁片的容量明明只有1.2M或者1.44M,哪有什么3M的容量呀?”这个场景,大致可以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对电子产品的认知程度,以及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

    因为公司提不出所需的大量现金,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购货需求。我给亚平出了个主意,用支票在学院路上的商场买衣服(就说当工作服使用),然后运到油田卖掉后套现。他后来亲自押车,拉到我们单位一卡车的衣服,我求助单位自营的商店帮他卖掉了。

    有了钱以后,亚平又想在集邮上赚钱,他决定在邮票上赌一把。当年全国发行熊猫小型张总共20万张,他买了2万张,他要捂票惜售,然后高价获利。30年过去了,我到马甸邮票市场询问过,他的熊猫票还在成本价附近的价位上跌宕起伏┄┄。

    86年底,我回京时见了他一面,他向我诉苦道:现在电子一条街上有上百家公司了,全都干着同一件事——倒买倒卖电子产品,销售利润越来越薄;广东沿海的假冒产品层出不穷、鱼目混珠、冲击了正品市场;加上税负越来越重,生意简直没法做了。他决定到美国去寻找商机,环境好的话他准备在那里大展宏图。临别时,他又冒出一句来:“晓霖,清扬当年把我家兔子摔死了?”我说:“你原来讲的可是鸭子呀?”他忙说:“噢!那我可能记错了,那要不是江宁就是晓文这俩坏小子其中一个干的?”

    30年过去了,我没有亚平任何消息。老哥哥,你在异国他乡还好吗?兄弟劝你一句:挣钱多少是无止境的,年纪不饶人呀,到歇歇的时候啦!回来时,咱老哥俩好好唠唠嗑,叙叙旧,喝上几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