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沙俄占地资料

    第2章 沙俄占地资料 (第3/3页)

整,太平军在清军的包围下艰难突围。之后,太平军向桂林进攻。太平军围攻一个月,未能攻克,于是转进全州,随后又向长沙、武昌、镇江等重镇进发。一路上,太平军坚决镇压和打击维护反动统治的走狗,而且还焚烧衙门、粮册、田契,甚至破除神佛像及孔丘牌位,对封建统治秩序进行了大扫荡,很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在《太平天国》第3册第271页曾提到“所过之处,以攫取衣物献给贫民,……谓将来概免租赋三年”。甚至连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太平军至,“争迎之,官军至皆罢市”,“乡民处处助贼打仗”。(选自《太平天国》第3册及《贼情汇纂》)因此,太平天国起义获得了迅速发展。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破南京外城,斩两江总督陆建瀛。20日,太平军攻占内城,杀江宁将军祥厚等。完成了占领南京的目的。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定都后,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关于产品分配,根据“凡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不过,太平天国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的。在《天朝田亩制度》上有这样一段话:“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衣同穿……”这段话充分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这是几千年来农民运动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太平军进入天京不到半个月时间,清军就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以围困天京。

    1853年,太平军北伐,进军北京。但因实力相差太大,北伐失败。北伐将领林凤祥战死,李开芳被捕。(《道咸宦海见闻录》第163页)

    在北伐同时,太平军进行了西征。1853年,西征军夺取安徽、湖北的重镇,进入湖南。1855年,石达开指挥西军在鄱阳湖口大败湘军,然后进入江西,迅速攻占大片土地,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

    1856年,太平天国进行了东征,夺取扬州,攻破江北大营。后又与石达开的西军会师,一举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同时也断了清政府东南财路。

    经过北伐、东征、西征,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太平天国的兴盛,沉重打击了反动封建势力,大快人心啊。

    但令人遗憾的是兴马上走向衰。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1.前期的征战使领导阶级瓦解。据《中国近代史》第三章所说,在北上途中,南王冯云山于1852年6月3日中炮弹身亡,西王萧朝贵于同年9月12日负伤死去。太平军失去了2位重要的领导。

    2.中期的巩固大本营使领导核心分裂。定都天京后,杨秀清因掌握了大部分军政实权,所以“东府集团”势力最大。这些集团之间争夺权力斗争日益尖锐。1856年9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了公开的分开。据《李秀成自述》影印本记载,杨秀清骄傲专横的倾向日益严惩地表现出来,“威风张扬,不知自忌”。1856年8、9月间,江南大营被打垮,天京被包围的形势暂时解除,杨秀清乘机进一步扩大势力,“逼天王到东王府封其万岁”。洪秀全命韦昌辉率部于9月1日赶到天京,包围了东王府。次日杨秀清及其眷属全被杀光。接着天京城内发生混战,太平天国优秀将领和战士两万多人死亡。后韦昌辉控制了天京,独揽军政大权。11月,洪秀全又命石达开杀死了韦昌辉及其心腹200多人,结束了韦昌辉对天京历时2个月的统治。在这之后,洪秀全又逼迫石达开出走,后石达开被清军围困全军覆没。这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历称“天京变乱”。

    我觉得根本原因还有几点:

    1.初期的封王,一开始就埋下祸根,东王占有绝对的军政大权,导致野心的扩大,想取代天王。

    2.《天朝田亩制度》的共产化。像分配时的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原则只适用于下层的农民、商户、士兵。对于上层领导人,每天是用几人共用的钱,吃几人共吃的东西,穿的,住的都比下层人民好许多。体制的不均等性也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统治者日益腐败,脱离民众。据《中国近代史》上记载:太平军进入南京后,立即大兴土木,把两江总督衙门扩建为天王府,拆毁了大批民房,动用了成千上万的男女劳工,“半载方成,穷极壮丽”,旋因大火烧毁。1854年又在原址复建,周围十余里,宫殿林苑,“金碧辉煌”、“侈丽无匹”。东王府的修建也是“穷极工巧,聘心悦目”。至如冠履服饰,仪卫舆马等,都备极奢华。此外,天王还不断选取民间秀女入宫。这些情况表明,太平天国领袖们在进入天京后,生活上的奢侈腐化已经相当严重。

    又据《太平天国》记载:太平天国领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原来“寝食必俱,情同骨肉”,变为“彼此睽隔,猜忌日生”,宗派色彩日益明显。洪秀全僻处深宫,把许多精力用于宗教神学的著述,脱离了斗争实践,脱离了广大群众。

    1.领导者彼此的明争暗斗,不信任也是促成失败的原因。

    在后期,太平天国也有短暂的重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分裂后,形势顿挫。洪秀全提拔了与清军血战多年的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等为各军主将领。他们领导太平军奋力战斗,力挽危机局势。

    据《中国近代史》第二章所载,1858年8月,陈玉成、李秀成会集各路将领,在安徽枞阳镇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采取联合作战方针,同心协力解除清军对天京的围困。9月,陈、李两军在滁州境内会师东进,攻破浦口,再次击溃江北大营,歼敌万余人,并进占江浦。浦口一带战斗的胜利,打通了天京与江北的交通,解除了江北清军对天京的封锁。

    正当太平军主力进攻江北大营时,湘军主力李续宾部在攻陷九江后,乘势攻入安徽,进逼庐州咽喉三河镇。11月初,陈玉成闻讯自江浦挥师西援,直插三河镇东南的白石山和金牛岭,包抄湘军后路。李秀成奉洪秀全之命,率部赶来支援。太平军乘大雾发起猛攻,李续宾部乱成一团,拼死突围,终不得出。经过激战,太平军摧毁湘军全部营垒,击毙曾国藩之弟曾国华等文武官员400余人和湘军数千人,李继宾自杀。这给曾国藩的湘军以沉重打击,他不得不承认:“三河之败,歼我湘军殆近六千,不特大局顿坏,而吾邑士气亦为不扬。”(选自《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7。据研究“殆近六千实为三千左右)。

    三河镇大捷后,太平军士气重新旺盛起来。陈玉成、李秀成率部乘胜追击,围困安庆的清军不战自溃,皖北复为太平军所有。在皖南,1858年12月,李世贤于宁国湾 镇大破清军,扭转了不利的局面。在江西,杨辅清于1858年12月攻占景德镇,并屡败湘军张运兰部,牵制湘军兵力。天京上游局势,至此时得到稳定。这就是后期的短暂重振。不过因为元气大伤过于严重,重振很快走向灭亡。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者两个方面的原因:

    1.主观方面。它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2.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联合绞杀。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太平军与清军实力相距太远,没有先进武器装备。

    太平天国的悲剧充分说明: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要完成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就要一口气推翻它,不能给它恢复期。在反封建的同时,还要反对资本主义列强,只有既反封建,又反对资本主义列强,才能完成救国救民的任务。后来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的开辟正是吸取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的失败教训,取得了最后胜利。太平天国的光辉业绩,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WWW.kan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