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小小村落有古韵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2章 小小村落有古韵 (第1/3页)

    王庄村村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三百多口人,全部姓王,一个始祖。据传,明末,王家始祖从二百公里外的青市迁来。王家始祖很注重文化教育,立下了耕读传家的家训。王庄村过去有一个祠堂,供奉着历代王氏先人,后来在那场史无前例的大运动中被毁。但祠堂楹联却刻在每个王庄村人的心上:“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好学之风从王氏行辈也能一窥端倪。王氏行辈字派是:“德高端长兴,学良延继传,吉祥永兆瑞”,十五辈一循环。经过几代传承,到了清嘉庆年间,王家真出了一个翰林,叫王长庚,据说还当过嘉庆皇帝的老师,风光一时。现在的高禹公路,据说就是为方便王长庚回乡,当时的官府特意修的。现在村东南一座大坟,就是王长庚的。按说村子里出了这样的大人物,应该子息繁盛,到如今怎么也得发展成一个千人大庄了吧?怎么只有这么少的人家和人口中?王永梁听村里老人说过,王庄村过去确实是一个大村,方圆十几里独大的一个村子。造成村子人口减少的原因有二个历史原因。一个是王长庚的后代,都留在了当时的京城生活,没有回乡,只是把王长庚的遗赅送回乡安葬;二是抗日战争时期,王庄村好多青壮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打死很多RB人。RB报复性地血洗了王庄村,杀死青壮五十多人!这就是高平县历史上有名的“王庄惨案”。自那以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王庄村终于凋零成了现在这样的规模。

    王永梁的爷爷王吉顺兄弟三人,王吉顺行二,大哥王吉富,三弟王吉安。王吉富仍健在,现年七十岁,当年日军制造“王庄惨案”时,被RB鬼子一刀砍在脖子上,鬼子以为他死了,没再管他,使得他侥幸逃得一命,但从那以后脖子再也没直起来,村里老人都叫他“王歪脖”。王吉富生有三子,长子王祥秀,次子王祥秦,三子王祥秋,同王祥科一样,名字最后一字都是从“禾”旁。王吉安在四七年“大参军”那年当了兵,据说参加了淮海战役,生死不知。反正,自那年走后,再也没有了他的消息。王吉安参军时年仅16岁,没有成家,当然也没有留下后人。

    王庄村现在唯一留有历史痕迹的就是寨墙寨壕了,当然寨门是没有了。所谓寨,就是为抗击外侵,绕村修建的防御性土木工程。解放多年,寨也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只留下丈许高的土墙和长满芦苇的寨壕了。

    时近中午,王永梁独自一个人就走在村西头的寨墙上。

    病好以后,王永梁变得沉默寡言了。九岁的年龄应是活泼好动的时候,事实上,之前王永梁正是跳脱好动的性子,上房爬树,下河摸鱼,与伙伴打架,无所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