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城里来的小姑娘
正文 第一章 城里来的小姑娘 (第3/3页)
“还管那些,方便就好。”
“我们洗澡怎么办?”在城里每天都要洗过澡才睡觉,她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
“洗澡就简单了,我们女生就在屋里脸盆里擦擦,没地方洗澡的。离这儿10里地有个温泉,这儿的人叫汤。不过那有时间去洗,只好这样对付了。”张焕说。
“天哪!这么艰苦!”竹雅不免感到这里的生活没有自己想的那样简单。
“这还叫艰苦?能下乡到这里是幸运的了。这里是老革 命根据地,民风纯朴,老百姓对我们很好,生活也算是不错的。村里对我们挺照顾的,比边远山区强多了。”张焕好像对这里的生活挺满意的。
“嗯!我来前听人说过,胶 东人淳朴率真。只不过没想到什么年代了还男女合用一个厕所。”竹雅说。
“只能说是一种风俗习惯吧,再说条件也不允许一个家里分两个厕所,慢慢适应就习以为常了。”张焕这样安慰竹雅。
“姐姐,这儿没有床吗?”竹雅问。
“没有。这儿农村都睡火炕,因为睡床冬天太冷了。”张焕说。
这里农村住宅,都是坐北面南,为东南向或西南向。
火炕在山.东半岛和东北地区比较普遍,跟气温寒冷有关。就是把炕与外屋做饭的锅灶相连,生火做饭时,炊烟经炕下入烟道,再顺烟筒而出,炕自然就会热起来。既做饭又取暖。
火炕上有炕席,是一种用高粱秆编织的类似于凉席的东西。
睡觉的时候,条件好的家庭要辅一件炕被,当地人叫褥子。条件差的家庭就直接睡在炕席子上。
这里的人吃饭也在炕上,因为天冷,在地下吃饭一会儿就凉了,而且吃饭的人也冷。 一家人围坐在炕上,其乐融融。
客人来了,要让客人上炕。一般是脱鞋上炕,盘腿而坐。盘腿也有讲究,不能把腿斜着坐,那叫“狗坐”,既不礼貌也不雅观。女人的针线活儿,搓草绳、摘豆角都是在炕上完成的。
俩人正说着话,从地里回来的知青说着话哼着不知从哪里听来的曲子回来了。
见院子里站着一个姑娘,几个人都收了嘴,直勾勾地盯着这个漂亮的小姑娘。
竹雅确实是个既阳光且漂亮的女孩。
一米六五的身高,不胖也不瘦。乌黑的秀发扎成两条马尾,长长的睫毛下是两只闪着青春光芒水晶似的眼睛,明亮的像一潭池水。小嘴微开,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白皙的脸夹上有两个明显的小酒窝,尖尖的下巴。
穿着合身的草绿色军装上衣,里面衬着一件质地不错的白衬衣。身子骄傲地挺着,明显可以看出胸前鼓鼓刚刚发育起来的丰乳。下身穿一件浅蓝色涤棉裤子,脚蹬一双精美灵巧的女式咖啡色皮鞋。站在那儿,像是一朵含苞欲放的勺药花,显得高贵,又透着一股伶俐和俏皮。
“介绍一下,这是我们知青点新来的同事,省城的,今天刚到。”张焕见大家惊奇地站着,从屋里推开门对着大家说。
“大家好!我叫区竹雅,区就是地区的区字,是刚分到这儿的下乡知青。”竹雅急忙介绍自己。
“好名字!竹不为花青且雅,兰虽是草秀而香。绝配!”一个戴眼镜细高个子边放锄头边嘀咕了一句。听得出是在赞美竹雅。
“原来你就是传说中的区桃啊!”一个有点英俊帅气的高挑稚嫩青年既像是卖弄学问,又似在夸竹雅的美丽。
区桃是欧阳山小说《三家巷》里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是个美女。广州城一户鞋匠之女,非常漂亮且重情重义。她与小说中的主人公周炳相爱,后来死于1925年沙基惨案中殖民者的子弹下。这部小说虽然是1959年才出版,但轰动很大。当时的青少年尤其是学生几乎都看过,书中的主人翁周炳、区桃、胡杏等许多人熟知。
“应该是个小妹妹了吧!”一位女知青问。
“我是55年的,你呢?”竹雅问。
“你得叫我姐姐了,大你一岁。”女青年说。
“姐姐好!”竹雅不管她是在调侃还是真心,叫了声姐姐。
“又一个苦命儿哟!”一个浓眉大眼的男青年说。
“看来还没个头了,一批一批往乡下赶!”一个矮胖青年说。
“少胡说了!大家先洗脸!吃过饭还要上山,有事晚上再说。”一位年龄较大的知青瞪了矮胖青年一眼。
看得出这个年龄大的知青在这儿挺有威信的,他说过后大家都分头洗脸了。竹雅来到正屋,帮着张焕把锅里的饭摆放到正间地一个的方桌上。
主食是粑粑和重新蒸过以前的馒头,菜是一盆白菜熬粉条,还有一大碗罗卜和很咸的虾酱。
在竹雅看来,这顿饭糟的没法说了。没有炒菜不说,连汤和稀饭都没有。可大家吃的津津有味。
吃饭的时候大家都不说话,只听到吃饭的声音,竹雅感到很奇怪。
这里的家庭有个习惯,即使是家里人吃饭也不许说话。有时小孩子吃着饭说话,大人就会喊一声:“饭稀吗?”。可能是一种规矩,也符合卫生的要求。知青点的人也学会了,吃饭的时候大家都不说话。
饭后那位年龄较大的知青对张焕说:“你下午带小区到大队部把介绍信交了,落一下户,顺便问一下她分在那个队。”见张焕点了点头,又对区竹雅说:“小区先整理一下床辅,让张焕给你介绍一下这里的情况,我们晚上开个会互相认识一下。”说完就起身到坑上躺下了。
中午休息的时间很短,几个知青只是在床上或躺或坐地歇了不大功夫,就纷纷拿着工具上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