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赵家庄知青点

    正文 第二章 赵家庄知青点 (第2/3页)

已。

    “总体上我们这儿还可以。来的时候大队想给我们知青点分几亩地自己耕种,我们没有同意。因为那样就无法接触群众,得不到锻炼的机会。后来大队就把男知青每两个分到一个队,我们女知青一起分到五队。我们和这儿的群众一样分粮和挣工分,粮食是按人七劳三分配,就是人口占70%,劳动力占30%。这里的最高日工分是10分,挣10分的叫整劳动力。整劳动力要能担负独立劳作,比如耕地、推车等。这里的妇女最高分是7.5分,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不用推车上山。村里照顾我们男知青按十分计报酬,女知青按7.5分计酬。我们吃饭自己做,由几个女的轮流,每人一周。做饭的时候不用上山干活,照样记工分,闲的时候可以帮男知青洗洗衣服。不是规定的,是大家互相帮助。”张焕一口气把情况作了介绍。

    “还要做饭啊!”竹雅瞪大了眼睛。因为她自小从来没有做过饭。

    “没有办法!做饭不像城里有煤气或者煤油炉子,也不烧煤,全是杂草或者是庄稼杆。因为胶 东是北方气候,冬天有时还是很冷的。所以这里的人都睡土坑,烧草做饭的时候顺便暖一下坑,睡起来挺舒服的。”

    “我不会做饭怎么办?”竹雅有点担心。

    “不要紧的,我们来时连火都引不着。后来惠山婶手把手地教我们,现在一般的饭都会做。”

    “惠山婶?是乡里派来的吗?”

    “不是,是隔壁的住户。一个很善良阿姨,他家里有五个孩子。虽然日子过的挺苦,为人特别的好,我们有困难都找她。”

    “锅灶旁边的木箱子是干啥的,我看你边烧火还拉着。”竹雅问。

    “那个东西在这儿叫风匣,也就是风箱。是木头做的,里面有个活塞式的东西,上面缠满了鸡鸭毛。拉起来并不重,就是把火吹旺。”张唤解释着。

    “星期天也干活吗?”

    “农村那有星期天哪!除了下雨或者是大雪封门,一年到头都得干活,春节最多歇五天。”

    “这里有商店吗?”

    “村里有一个代 销店,日常东西都可以买到。不过白天经常不开门,只有晚上才有人。代 销员没有工资,每年有几百工分的补助。”

    “有报纸吗?”

    “大队部订了一份《人民日报》,一份《大众日报》,由乡里的邮递员送来。不过经常不及时,三天能来一次就不错了。我们知青点特殊待遇,公 社统一给订了份烟港市报。我们的来信和写的信都是通过大队部交给邮递员,来信是大队部通过广播叫我们去取。接受外部信息一个是看报纸,另一个是听广播。大队广播每天早晚两个时间转播中 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东方老夫子和杜青山有半导体收音机,因为这里是山区,信号受到阻蔽,只能收几个台。”

    “快到冬天了,我只带了一床薄被子,是不是少了点儿?”

    “不要紧,买点棉花,到供销社扯点布缝一床厚实点的!”

    “我不会缝怎么办?”

    “没关系,有我们呢?可以找惠山婶帮忙,她的针线活是一流的。”

    “这里是不是只能等到年底才能开工资啊!”竹雅想到自己带的钱可能不足。因为走的时候母亲正在赌气,没有给她多少钱,希望她钱花完了知难而退。

    “这里不叫开工资,叫年底开支。村里的人只有到年底才能算一下全年的收成和各家的劳动情况,进行结算。我们知青还有补助,乡里每月给每个知青补助12元钱。这不是个小数目,你算算,这里的劳动日每天才六、七角钱,我们分着口粮,烧草由大队供应,挣着工分还有补助。综合起来能顶得上一个工厂普通工人的收入。所以说下乡到这里的知青是幸运的。”

    “听起来是不错,只是生活环境比城里差远了。”竹雅说。

    “到了这里就不要想城里,是两个天地。”张焕说。

    晚上,知青们吃过晚饭,围坐在院子里。

    九月下旬已进入深秋,皎洁的月光,寥落的繁星,好一幅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景象。

    周围是寒蝉凄切,蝗蚓低鸣。夜色下的群山只能看到轮廓,寂静的山村有一种清凉宁静的感觉。

    此时的竹雅有一种兴奋,也有一种忧虑和失落,究竟哪个占主导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她对未来的生活感到好奇,又有些绸怅。

    老大哥主持了竹雅下乡后的第一次知青点会议。

    他先是让大家互相做了自我介绍,然后慢条斯理地要求大家要搞好团结,互相帮助。要帮助竹雅尽快适应这里的生活,度过下乡适应期。要求大家与村民搞好关系,积极劳动,少说话。多听,多看,不懂或不会的东西要虚心请教。他知道张焕已经把基本情况都向竹雅讲过了,就没有再罗嗦。

    “国 家对知青有什么新政策?”老大哥讲完后,东方老夫子就开口问。显然他特别关心这一点。因为竹雅刚从城里下来,知道的一定很多。

    “没有听说更多,只是今年6月中 央批转了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