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赵家庄知青点

    正文 第二章 赵家庄知青点 (第3/3页)

京和清.华两所大学废除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的一个报告,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据说只是试点,暂时没有下乡知识青年的份。招的都是解放军模范骨干或工农子弟,高中和初中毕业生都有,两校召生数量大概不到一万人。”竹雅因为要下乡,听到一些有关下乡知青的情况。

    “有没有我们知青的消息?”吴晓晴问。

    “听我爸爸朋友的儿子说,省里正在研究知青招工的事。由当地根据用工情况,招收适量的下乡知青。不是全部当工人,可能要区别对待,下乡早的先走。有可能明年落实”竹雅说。

    “好消息,这是个不错的信号。”张焕说。

    “看看吧,你们这些人根还没有扎下就想走了。”小猴子杜青山插了一句嘴。

    “你他.妈想一辈子呆在这儿是你的事,老子早想回城了。”二哥武移山呛了他一句。

    杜青山比武移山年龄小几岁,来的晚。知道武移山的脾气,不敢与他对着干,再没有吭声。

    “能招工回城里当然比在这儿好,真要是到乡里或者县城里当个工人,一个月就是三十多元钱,也没啥意思。”福桐钱大哥想的是收入。

    “还是回城好。跟家里人在一起不说,还可以继续上学。”吴晓晴说。

    “大家说说,城里知识青年下乡到农村这个政策是长远之计还是短期的权益之计?”张焕问大家。

    “目前看像是长远之计,到现在还不断有城里知青下乡,说明国.家这项工作仍在进行。”福桐钱说。

    “不会是长远之计,虽然说的是扎根农村,却只是一种要求,并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出 台。”东方老夫子说。

    “肯定是长远之计。以前的天.津女知青邢 燕 子、北.京的侯 隽还有报上宣传的革 命接班人董 加 耕,都是回乡务农多年没有回城。文.革前夕上面有一个《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下乡是一个长期的规划》的纲领性文件,也说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国策。”不说话确实憋得慌,杜青山又开了口,而且说的还蛮有道理的。

    “你别忘了,以前回乡务农的知识青年很多在66年底返城,国.家并没有要求他们再回去。”武二哥说的是实情,因“文.革”运动管理比较乱,许多下乡知青由安置地返回原籍,形成了知青运动史上第一次返城浪潮。

    “老大哥你看呢?”见大家各说各的,张焕问没有发言的孙振贤。

    “我觉得这个问题历史的看。文.革前的城镇青年下乡当农民,基本的出发点是在农村安家。文.革中的上山下乡则不同,是响应 ‘再教育’的号召。大家一定要注意是号召而不是决定,是接受再教育而不是到农村生根开花。这里面虽然有国.家号召要扎根农村和城里一些积极下乡知识青年决心在农村干一辈子的革 命热情,但从理论和政策上并没有明确是长久之计还是权宜之计。而且文.革中下乡是由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不足,无法安置。是历史时期的问题,不是永远的困难。当中.国工业发展了,城市开始扩大的时候,就需要工人,也需要知识和科技分子,这就为城市知识青年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这个时候,不仅以后毕业的学生不用下乡,我们这些经过锻炼和教育的下乡知识青年也可能回城安排。”老大哥一席话把大家说的心底透亮。

    “我不希罕招工,也不指望回城。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参加高考。”老夫子还念念不忘他的大学梦。

    “能回城里安排工作我就知足了。”张焕说。

    “当工人有啥好的,让我自己做买卖。只要有了钱,什么都有了。”三句话不离本行,钱大哥想的还是钱。

    “小区你呢?下乡图的是什么?”晓睛问一直不开口的竹雅。

    “我啥都没有想,只是在城里呆烦了,想换一换环境,至于以后会怎样,我没有想,现在也不愿意想。走到那儿算那儿吧!”竹雅说的是实话。

    “这才是正确态度。政策上的东西我们管不着,想也没有用,只能过一天算一天。命八尺难求一丈。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冬秋。”武二哥显得很豪爽。

    “到你想娶媳妇的时候就该想了。”小猴子就势刺了一下武移山。

    “我他 妈 的就不兴一辈子不娶媳妇啊!你看人家赵大力,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多自在!”武二哥嘴里的赵大力是村里一个憨子,一辈子没有讨老婆。

    “那你也得彪糊糊的,要不准得猴急。”小猴子说话总是没有分寸,不管面前有没有女生张口就来。

    “去你 妈.的,以为都像你!”武二哥朝着小猴子瞪眼了。

    “不许说脏话!人家小区刚来,还不习惯你们这样。”张焕制止。

    “你们这些小子,说着说着就下道了。今天就这样吧,明天小区跟晓晴一起上山。”老大哥见时间已晚,就结束了这次小会。

    也许是走路太累的缘故,区竹雅乡村的第一夜睡得非常香甜。六点多的时候,她被晓睛叫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