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大裤腰赵立轩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正文 第三章 大裤腰赵立轩 (第1/3页)

    第三章 大裤腰赵立轩

    清晨,除了张焕仍然留在家里做饭外,几个人相伴一起走上街头。

    深秋的早晨,清凉中带着些许的寒意。竹雅怕着凉,还特意披了件毛坎肩在外面。这种装扮在农村少见,晓睛本来想提醒一她,张了张嘴没朋说出来。

    “大裤腰!”。突然,竹雅指着不远处一个正在干活的青年喊了一声。

    一个青瘦的青年,光着背正在捣粪。只见他脊梁上已经冒汗珠了,下身腰上有一道白色的围裙式的东西,被竹雅说成是大裤腰。

    当时农村很少施化肥的,田里的肥料有几个来源。一是每户养猪的猪粪,在猪圈里填上土,让猪的大小便渗和进去沤烂发酵后挖出来堆积一段时间再捣细施到地里。二是炕粪。每家的火炕都是土渗和着麦草制成的土坯垒起来的,一般一年打一次,旧的土坯经过烧火变成了肥料。三是叶绿肥。生产队集体把玉米秆、杂草经过粉碎后和土水搅伴,用土封死一段时间腐烂后成肥。四是大小便。每家的大小便由生产队统一挑到山上,冬天则和上土埋起来,等春天再打开使用。

    捣粪就是把封起来的肥料打开捣细,然后等生产队统一用小推车送到田地里。各家积肥要算工分,必须自己把粪捣细后方能运走。参加生产队干活没有时间,许多人趁早起或午休时间捣粪。

    捣粪的活虽然不是很重,但不断地举起镢头也累人。

    这里的农村人大部分自小就没有穿过背心,只穿一件粗布大褂。干活累了或者出汗了,就索性脱掉大褂,光着膀子干活。

    由于穷,很少有舍得买成品衣服的。家里人穿的衣服都是用棉花纺出来的粗布,漂染一下自己做的。孩子多的都是哥哥姐姐穿过的,缝缝补补再给弟弟妹妹穿。

    裤子腰部以下是黑色的,裤腰是白色的。裤腰一般宽大,打成一个折后,用布条做腰带捆扎起来。如果没有外褂遮挡,显得裤腰特别大。腰带要是向下了,裤腰还会搭下一块,这里人对这种现象叫“搭伞”。

    赵立轩自小有个特点,遇到合口的饭菜就撑个肚溜圆,要是不合口时宁可喝凉水也不吃。吃饱的时候腰带就紧了,裤腰落到了肚脐眼以下。肚子憋了的时候,腰带也是向下落。

    他天生是个懒肉,懒得解开腰带松一下或者紧一下。只要裤腰向下掉就用手向上抓,左边一把右面一把的,把个裤腰全提上来了。结果下面露出了小腿,上面裤腰成了伞。

    竹雅第一次见到这种装束,感到很惊奇。

    “别乱叫,那是隔壁惠山叔的二儿子,名字叫赵立轩,初中毕业在家务农,年龄比你大,你要称呼哥”老大哥一边介绍,一边提醒竹雅说话注意。

    “他干嘛不束腰带啊!”竹雅问。

    “你以为都像你家那么有钱!这里的人都穿这种衣服,有的家连这个都穿不上。时间长了你就知道了。”武二哥有点没好气地说。

    “你小心一点,这可是只村里的老猴子,得罪了没你好果子吃。”小猴子跟了一句。

    一起的知青们都笑了,笑的是竹雅怎么想起“大裤腰”这个词。

    “轩子,今天早晨是怎么起来的?”走到跟前,武二哥问。

    “嘿嘿!这还用问吗?”赵立轩抹了一把汗,冲武二哥笑嘻嘻的说。

    “我就知道你没有那个自觉性,不敲你几次是起不来的。不过干活倒挺卖力气。”武二哥说。

    “那是因为干不完活不给饭吃,要不然早耍熊了。”杜青山说。

    “我不耍熊,只耍猴,耍你个小猴子。”立轩回敬他。

    “你快点干吧,要不一会儿就下雨了。”杜青山说。

    “你净他姥姥的白天说梦话,今儿这天能下雨?”立轩说。

    “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有人为什么早早把伞撑起来了。”杜青山指的是立轩的大裤腰。

    “你小子,这次把我绕进去了,等有机会再收拾你。”立轩嘴里说着,用手抓了一把裤腰。

    几个人哈哈笑着走开了。

    老大哥嘴里的惠山叔就是区竹雅来时遇到的赵惠山。

    赵惠山家祖辈在村里务农,1926年生。和大多数村里人一样,六、七岁就跟着大人下地干活。其间因村里来了个私塾先生,跟着断断续续读了三年。十岁起开始正式下地干活,十三岁时,与比自己大三岁的临村女子江福珍结婚。1943年胶 东出现第一次抗日大参军运动,年仅17岁的惠山叔积极报名,由于父亲孝喘病发作,弟妹年纪太小,结果没有成行。

    解放战争时期,赵惠山推上独轮车,随大军一路向南,直到淮海战役结束才回到家里。在外时间两年多。错过了当年8月的大参军,是惠山叔一生的遗撼。

    支前回来后,几家人家组合在一起,一块儿生产劳动,互相协作,当时叫互助组。

    1958年大 跃 进时成立了人 民 公 社,各家各户的地都入了社。村里分成了八个生产小队,惠山叔被选为五小队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