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缝被子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正文 第六章 缝被子 (第1/3页)

    第六章  缝被子

    这里的主粮是小麦、玉米和地瓜,因为要交公粮,每人只能按比例分一些小麦算作细粮。春天主要吃地瓜干和玉米饼子,夏天和秋天蔬菜多,小麦和大豆可以掺些菜吃。到了冬天就以地瓜和瓜干为主,小麦和玉米就成了细粮。

    会过日子的家庭往往把细粮和粗粮混在一起吃,或者把小麦面粉和些豆面粉加上菜做成饭团子,包包子和水饺的面也是小麦面和地瓜干面和在一起,虽然黑一点,吃起来口感还算不错。

    家家户户都有自留园和自留地,几乎没有到集市上买菜的。包包子吃很少放肉,放点粉条或豆腐就算改善生活了。

    沿海地区渔业发达,一般的鱼既新鲜又便宜。当时鱼只几毛钱一斤,后来几十元钱一斤的扒皮狼鱼(又叫马面鱼)当时不到五分钱一斤。最化算的还是虾酱,这种蠓子虾酱虽然咸一些,配以罗卜块放在碗里蒸既可口下饭又便宜,是每个家庭的家常菜。

    知青们由于不会调剂,经常出现细粮吃完了,粗粮还有剩余。

    几个姑娘结伴一起找惠山婶,讨教调剂生活的办法。惠山婶总是手把手地教她们,还根据知青们吃不惯粗粮的特点,教她们用菜和粉条、豆腐包包子和饺子,教她们杆面条。

    牟 海饮食里有两种食物与其它地方做法不同。一是水饺,二是面条(手擀面)

    牟 海的饺子皮簿、馅多、大肚、块肉,吃起来鲜嫩可口。尤其是肉,不像城里人剁面肉酱,而是切成肉丁,用豆瓣酱盐起来,等会儿再和菜拌在一起。水饺是包不是捏,菜塞的满满的,两手对着一掐,形成一个大肚子。当吃到肉的时候,是一种特别的味道。

    牟 海手擀面分和面、揉面、擀面、叠面、切面、煮面、榨面几个步骤,其中任何一个步骤做不合适都会影响质量。面条煮出来后,要用凉水过一下,这样的面条不发软。卤子单独做,吃的时候现浇。

    包饺子和手擀面是牟 海每个妇女必会的食品,要学会并做的好非一日之功。

    几个姑娘因为经常来向惠山婶请教做饭的技巧,难免不与立轩碰上,久之两个人的对立逐渐没那么激烈了。虽然见面不说话,神态上平缓了许多。

    在大家的眼里,立轩和竹雅两个人都是少年人,也犯不着为此专门调解,时间长了肯定会解除误会。

    赵立轩不怕刚来的小丫头区竹雅,得空就跑过来。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两项主要任务,首先是接受再教育,锻炼自己。其次是传播文化知识,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贡献力量。

    怀着满腔热情的城市知识青年,虽然没有天之娇子那种优越感,但在文化修养方面总觉得还是高人一等。他们在城市里长大,见多识广。他们对政.治敏感,对外部的世界了解的多。

    没下乡之前,很多人根本没有到过农村,庄稼是怎样长出来的都不知道,分不清那是麦苗那是韭菜。有的人还以为栗子与土豆一样,是从土里生长的。他们普遍以为农村落后愚昧,没有文化。然而他们错了,当他们与农民接触之后发现,这里的许多人不仅有文化,而且底蕴之深远远超出了他们所料。

    他们自以为接受了现代知识,在科学技术上处于时代的前列,动不动就想改变这里的劳作和种植方式。

    “轩子,你们这儿太落后了,许多东西种的不科学。”老大哥对轩子说。

    “啥科不科学的,老辈都是这个样的。”立轩说。

    “地瓜多难吃啊!不如改种水稻。”老夫子在南方呆过,也知道大米比地瓜更好吃。

    “水呢?用啥水种水稻?”立轩问。

    “可以把山谷用拦水坝堵起来,把雨水和山上的水存起来用。”老夫子看来是经过研究,他觉得这个办法准行。

    “你知道这儿是啥土质?这儿的山上面是土,下面全是竖丝的石头,拦下的水存不住,从下面全跑了。还有你怎样把水弄到山坡上浇地?”立轩终究在农村生活,对情况还是比较熟悉。

    这里的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横丝,即下面的岩石是横向的。好处是能保存住水,不容易渗漏。缺点是不抗旱,因为水都在地表,很快就挥发了。还有一种是竖丝的,下面的岩石是竖向的。好处是雨水都渗透到山体里,比较耐旱。缺点是存不住,都进入地下了。

    “在水库的下面辅水泥,这样就漏不掉。”小肚子说。

    “净说外行话,那要多少水泥。”立轩说。

    “浇地的话可以用抽水机,用抽水机浇灌在南方是普遍采用的。”老夫子说。

    “天哪!这要抽多少水?用多少柴油?南方雨水多,咱这儿雨水少,你得天天抽水才行。况且咱这儿没有大块地,都是山坡,水能保存得住吗?”立轩觉得老夫子想的太过幼稚。

    “种旱稻呢?我们可以发展旱稻。”老夫子还是不甘休。

    “知道旱稻一亩地能收多少吗?地瓜一亩地能收多少吗?”立轩问。

    “不知道。”老夫子只知道大米好吃,根本不知道亩产是多少。

    “旱稻在咱这儿产量和小麦差不多少,而且大米无法和别的杂粮混合吃。地瓜一亩地可以产4000斤,折合成地瓜干能有一千多斤粮食。地瓜的茎蔓可以喂猪,稻草可以干嘛?只能搓绳子用。”立轩说。

    “咱这儿上山送粪太累人了,应当多用化肥。”武二哥说。

    “是啊,咱这山区的土地最缺氮磷钾肥,能有化肥当然好了。可你知道一吨化肥多少钱吗?460元一吨还买不到。一个村一年也分不到多少,连玉米追肥都不够。农村的土杂肥是出力,只是个功夫钱,而且养地。”立轩说。

    “按你说的就该这么穷。”竹雅看不惯立轩这种什么都不行的态度。

    “俺这就这么穷,有本事你让俺也富一会儿。”立轩没好气的说。

    “我们搞上粮下渔。就是山上种粮,下面修水库养鱼卖钱。”福桐钱说。

    “想法是挺好的,咱疃才多少地,泊地很少,别说是没有地方给你挖水库,就是能养出鱼来卖给谁?这儿的人不吃淡水鱼,都吃海鱼。淡水鱼有腥味,需要大油水,几分钱也没有人要。”立轩说。

    “淡水鱼多好吃,肉嫩也鲜。”竹雅又插了一句。

    “大人说话小孩子少插嘴,一边老老实实的呆着。”立轩没好气说。

    “谁是大人谁是小孩啊!就准你说不准别人说,这么不讲理。”竹雅气得没有办法。

    “应当科学种田,发展新品种。我们烟港郊区玉米每亩能收500多斤,你们这儿怎么才收300多斤?”小肚子杜青山曾经跟父亲到农村玩过,听到一些东西。

    “没想到小肚子还懂这个。我们这儿自解放以来种的玉米都是金黄猴和小粒红玉米,秃尖长,穗位高,产量低。生长周期长,一年只种一季。听说现在东北有个‘旅丰一号’挺好的,亩产可以达到1000斤,还没到咱这儿。至于你说的烟港郊区不能跟咱这儿比,它那儿是泊地,咱这儿到处都是山。泊地土层厚,水分保持的好。山地土层薄,下点雨不久水就跑了。你小子是白混了,连这点都看不出来。”立轩对小杜子是既表扬又批评。

    “我在资料上看过,美 国农民华莱 士创建的先锋种子公司,玉米亩产最高达到1250公斤。这个家伙后来还当了美 国总统。”老大哥说。

    “真有这样的事吗?谁要是能把这个种子引进来,咱农民把他当‘灶马头’供应起来。”立轩说。

    “灶马头”指的是春节时供奉的神像。

    “远的咱没办法,可以先找近的。明天我到连港市去一下,把那儿的新品种不管贵贱买点回来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