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伤了哪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三十一章 伤了哪 (第1/3页)

    释完心中的疑惑,连头通达起来的徐峥总算是了却了一件心事,不过在仔细回想了与父亲关于管宁的一番问答后,却毫无征兆的想起了另一位身处中原的“本家”人来

    那就是与“关羽降曹”事件一道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另一个典故“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的主角徐福了

    虽然“福”才是他的真名,而且在出仕曹魏官居右中郎将兼任御史中丞后,曹魏的史书《魏略》在为其作传时也是用的本名,或直接称其表字“元直”

    可见“徐庶”真的只是他在逃亡时期短暂使用的假名而已,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称呼为徐福的,但是就是作为“过来人”徐峥自己也觉的得称呼其为“徐庶”才更有亲切感

    遥想当年长坂坡前得知母亲被曹军所掳徐庶,既担忧老母安危,可自己又是身随刘备的重要谋士,身陷忠孝两难之际,对着刘备指着自己的心口,言“方寸之地已乱”,不能再相助

    此时的他是否在心中也有过那么一丝丝的寄望,寄望刘备能自担恶名强留下他,毕竟臣子谋划,君主决断,本就是应有之意,自己心乱不能自谋,干脆和盘托出,堵上未来的一切全凭主君定夺

    在徐峥想来虽然忠孝两难之说自古就有,可是生为君主也是“夺情”之便,更何况古人本就有“墨绖从戎”一说,只要君主能担得起骂名,比如曹丞相之类的,想必这史书怕不是又会有一个新的典故了

    但可惜的是刘备集团的核心本就是个集合了理想与大义才能在乱世的重压下团结柔和在一起的团队,注定行不了这种断人常伦的手段,刘备不是曹操,很多事真的只能如“演义”里的自评一道“每与曹反,事乃可成耳”

    于是只能带着诸葛亮在难逃的路上,目送徐庶离开,最终归了曹魏

    以至于多年后率军北伐的诸葛亮,在听闻了徐庶官职不太高时,还曾经感叹道:“魏国的谋士是不是太多了,为什么不重用徐庶?”

    当然这则记录同样成书于《魏略》中,不排除是曹魏史官,黑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