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难民的烦恼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3章 难民的烦恼 (第1/3页)

    当许明感叹着物价时,他不知道的是,即便这么低的物价,也有许多的难民挣扎在饥饿当中。

    从京都迁往辽宁的难民有一百万余人,而大萌收复辽宁不过百年,整个辽宁的人口在永和元年统计时也不过六百万人一百余万户,如何接收这一百多万的难民及平稳过渡到来年春耕可是让辽宁巡抚林谦急白了头。

    苦思冥想之下,急白了头了的林谦最后想出个主意——摊丁入户,全省各府按本府人口户数来接收难民,一户人接收一个难民。这个主意不可以说不好,全省共同负担一百多万的难民,集六百万人之力还能有什么事办不成?但是,林巡抚的主意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每户的人数是不等的,对于一家十几人的大户来说,多一个人的碗筷算不了多大的事,而对于一些三口之家或者人数更少的家庭来说接收一个难民就意味着家里的开支要多三成甚至翻倍,坦然的说,这是不可接受的。

    林谦的主意在实行不到半个月后被紧急叫停,随即被改成各府按人口户数比例的大方向不变,细节方面则改成五口之家养一人,十口之家养两人,家庭人数更多依次类推,低于五人不用负担难民,多余的难民统一由当地官府建造住房及给予生活必须的粮食。更改后的政策相对之前来说可行性更高也更为公平,但是该政策执行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住房建造速度跟不上难民的迁入速度。

    辽宁的冬天比陕甘两省要冷的多,后来的难民在冻了几天过后实在等不了官府在城里建好住房再迁进去,便自己在城外先土法建房先住着。住着住着一些地方再次出现了问题——官府分派的粮食迟迟未发下来。难民们自发的选派了代表去衙门问,衙门又去问库房,最后库房说在三个月前库里大部分的粮食就调去了陕甘。得,没了粮食那就从外地调呗,把库房里最后一点压仓底的粮食分给了难民过后,仓库里就真的空的跑老鼠了。

    官府把最后的粮食发了下去,也承诺了在调粮和下次发粮的时间,前来要粮的难民估摸着发的粮食能撑到下次发粮后也都散了。这些难民散了过后,最致命的问题来了——再后来的难民都没粮了。这个问题不是没人发现,而是发现了没法解决,每个地方的屯粮数是固定的,粮食就那么多,只能先解燃眉之急。

    于是,林巡抚急白了头发过又急白了胡子。在林谦急白了眉毛之前,他的一个幕僚出了个馊主意——难民北上的路线是天京到广宁再到辽宁各府,与其四处调粮不如让难民经过广宁卫时自己去广宁仓取足够的粮食再北上。还是那句话,主意不错却没考虑实施起来的难度,在曝出一个难民领几次粮食和本地人冒领粮食过后那个幕僚自己回家种粮了。

    俗话说的好,不患寡而患不均,官府的几次反复和折腾过后难民们彻底失去了等官府发救济粮的耐心。后来的难民抢先来的,强壮的抢弱小的,甚至难民合起伙来抢原住民的,为了粮食,没了耐心的难民中爆发了难以想象的混乱,以至于最后不得不派军队镇压。

    混乱最终被镇压了下来,但粮食的缺口却没法补上。没发粮就没粮发吧,难民们在混乱时抱团取暖组成各个小团体,他们先是各自小团体内把仅有粮食匀了一下,确保每个人都暂时饿不死后开始凑钱和组织人手进城买粮。与此同时,各地官府也从富绅那搜刮了一批粮食,开了施粥蓬给实在没粮的难民施粥,难民的粮食危机暂时缓解了下来。

    吃完混沌许明又跑去围观那群老头儿下棋,至于为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