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3 毛文龙的确伟大】
【1073 毛文龙的确伟大】 (第3/3页)
接济。”
在这种面临岛中大饥,野菜为食的特定的环境下。
毛文龙如果选择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听到袁崇焕声称奉诏杀人,于是主动领罪请死,就可以洗清东江军的割据嫌疑,消除君臣隔阂,东江军就有机会继续申请粮饷,群体的利益就可以得到保证。
如同他在塘报中写的那样:臣思绝粮兵变亦死,死而不得其法,人犹笑臣无用。臣敢题明:海上必不可禁,然后就死于一军之前,庶可代十余万生灵也。
毛文龙如果选择保全自己的利益,上前一刀把袁崇焕宰杀了,毛文龙自然活了。
只是东江军彻底戴着叛军的帽子,以后这个群体永远别再领取粮饷,无论对国家还是当地军民,都会受到重大损失、甚至是灭顶之灾。
在这种背景下,相信没有人会直理气壮的说,凭什么为了东江军民的口粮,就得让英明伟大的总兵大人毛文龙牺牲自己的生命。
也没有会理直气壮的说,大家没有权利,强迫毛将军牺牲自己。
既然如此,如果毛文龙在这个时候选择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他会面对什么样的结果。
事实上毛文龙自己就很清楚,他知道自己大限到了,人快死的时候往往陷入回忆:今事实难做矣,臣之热肠冷矣,性命危于朝夕矣。每自譬于林畔,一日七战时,今又多活数年,即死亦瞑目矣。只不愿如抚臣故事,又有非议于其后耳。
毛文龙面对袁崇焕声称的皇帝赐死时,可以做最后的挣扎。但是挣扎的结果是什么。
双岛宰了袁崇焕,再血洗登莱,这样做有可能当时就能把大明帝国折腾的翻船了。
这样一来,有可能逃离死亡了;就算不能逃离死亡,临死前也可以把一大批仇人和战友拉下水。
现在,交出自己的脑袋就可以了。
如果对赌下去,连累部下。
到时肯定满地滚的都是人头。
看看袁崇焕的下场就知道,决定死亡,选择赴死,并不容易。
袁崇焕刚到京师,兵部尚书特地招募名叫沈文学的人进入袁营探听虚实,沈对袁说:天子新践祚,即不次擢公,可谓公知己,同知公必不忍负朝廷。但公列营城外而不入朝,天下何从识公忠诚哉。且公枉杀毛文龙,人已疑公,方冀公立功自赎,稍不尽节,天下争脔公,可不畏欤。
按照当时文武官员看来,袁崇焕声称五年平辽。
却在袁崇焕一番操作下,让敌人打到京师。
已经闯下大祸的袁崇焕,当时的选择,基本上就是一条路:主动战死,保全名节。
对于当事人袁崇焕而言,死,真的是一件容易的抉择。
千古艰难唯一死,做出死的选择并不容易。
毕竟人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
对袁崇焕而言,死了啥都没有了,我袁崇焕花那么多钱当上督师就是为了今天的死亡?
袁崇焕死了,岂不是让很多官员把责任推我这死人身上?
活着,或许有官场上运作一番,不是没有机会的。所以他最终没有战死。
皇帝召见袁崇焕,用的说辞是议论军饷,袁崇焕当然知道皇帝有计划抓住自己的可能。
袁崇焕去议论军饷,有可能被抓,如果袁崇焕不去,皇帝断了关宁军军饷就有借口了,很多人利益受损。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人处于袁崇焕的背景下。他会怎么选择呢?
正常人处于袁崇焕的背景下,只会说一句话,那就是,不去。
当时的袁崇焕有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就是像毛文龙那样,主动揽下所有责任,不牵连他人,不牵连家人,只是必死无疑。
另外一种选择是布置好兵变这步棋。
当时的选择,万一被抓,那关宁军就闹大,逼迫皇帝把自己放出来。
总而言之,为了活命,哪里管他洪水滔天。
单从利益上考虑,以当时的判断看,自然是闹兵变好了,因为这样有活下来的可能性。
袁崇焕当时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袁崇焕的结局是割三千四百五十七刀,不得好死。
所以,越是在历史中待的时间久了,韦宝越发的觉得历史很难逆转。
这不光是粮食的问题。
就算现在把杂交水稻弄出来了也没用,没有庞大的工业基础的话,上哪儿弄出大量的化肥呢。
而且韦宝想挽救更多的人,想挽救的是整个华夏的命运。
想不让更多的汉人遭受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