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命运多舛的南宋

    第二章 命运多舛的南宋 (第3/3页)

干了!”当即装模作样走出京城。皇帝苦求几日,贾相仍不理睬,只得将胡显祖罢官,流着泪把胡贵嫔送到庙里罚作尼姑,贾似道这才满意归朝。

    可以说此时南宋朝廷的败坏已经到了腐朽不堪的地步,但上至皇帝下至多数文官,依旧活在歌舞升平之中。

    ……

    自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政治中心南移,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是最主要表现,加快促进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完全超过北方,从而改变了以前以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的全国经济格局,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但南宋统治确立后,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矛盾,一直在不断发展。

    由于逃避赋役和其他原因,无论北宋或南宋的人口纪录数字,都大大低于实际的人数,但纪录数字的增减,也显示出一个大概的趋势。南宋统治时期,人口在急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方汉人大量南迁的缘故。

    随着大批劳动人民的南迁,使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宋朝在南方立国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以赵宋皇室为首的贵族、官僚、地主来到南方,疯狂地掠夺土地,霸占庄田。土地兼并的加剧,成为南宋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极为突出的严重问题。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广大自耕农的破产和广大佃农更加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遭受苛刻的压榨。南宋王朝在不断地扩大官田的占有,并且在不断加强赋税、徭役的敲剥。

    广大农民和其他被压迫的人民,在反抗金朝南侵的同时,纷纷起来,对南宋地主阶级的压榨,展开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斗争采取了多种形式,一直发展为武装起义。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贯串着南宋统治时期的历史。

    ……

    以太洪村为例,本就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山村,除了产出甚少的薄地外,水田也就200余亩,即便丰年每亩产出不到2石(每石约97公斤)。

    就这仅仅300余亩的水田,其中240余亩集中在一个大地主一家。大地主是一个叫赵金义的乡老,原本是遂安县城人氏,自称是赵氏皇族旁支,依靠乡老的权势,祖上至此历经三代通过土地兼并,蚕食太洪村百分之八十水田。就是太洪村周边方圆十里内,一多半村的水田均被其通过打压,恐吓,等等手段兼并于自己名下。

    太洪村300余口,大半是赵金义家的佃农和雇农。余梓琪的父亲余光明当年家中仅有的一亩薄地加几分薄田,几年来旱涝成灾,收成很差,眼见吃饭都成问题了,只得将家中田地贱卖给赵金义,才成为一名‘光荣’的赵氏佃农。如果没有田地转卖给他的,只能获得一个雇农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