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困境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三章:困境 (第1/3页)

    余光明父母早逝,白手起家,年近三十才娶了一房媳妇李秀珠,夫妇自从租种赵家5亩水田后,每年仅有10石稻子收成,除去一半上交赵家,2成上交官府税赋,还能余3石粮食。

    而3石粮食按现代斤两来计算还不到600斤,古时碾糙米,打七折,也就是420斤米。

    早起贪黑在村子周边种点荒地,下点麦种,在那个既没有番薯,土豆,也没有其他高产农作物,没有化肥的年代,一年收成自然是极为有限。

    那个年代,农民家里自是不可能天天有白米饭吃,即便每天就食两顿,糙米拌麦麸,年年是青黄不接。

    这还得年景好点,如果碰上个灾年,一个不好就会颗粒无收。

    这不,去岁收成歉收,一家人实在活不下去了,只得去赵家借了一担糙米,代价是今年不但要归还一担糙米,还得将田租提高至六成。

    如今夏季已过,早稻收割后,勉强够的上田租和税赋,第二季稻子已经插秧完毕,只要秋粮不出意外,今年的粮食加上麦子和其他粗粮搭配一下,勉强可以每天喝两顿稀的。

    余梓琪(今后就叫余再兴吧)看着碗中清澈见底稀粥,就这还是病号才能吃到。

    一个壮汉在繁重的劳动之下,却不能从饮食上得到补充,看自己的便宜父母,三十多岁的年纪,却犹如半百的中年人。

    “唉,可惜没有高产种子”余再兴叹息道。

    一碗稀粥虽然暂时有些饱腹感,但最多一顿饭工夫就会饿了。

    ……

    初秋的午后阳光,依然那么毒辣。

    为了寻找突破契机,余再兴只能顶着太阳走在这个后世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山村。

    后世占地近千亩的太洪村,此时只有不到百亩。后世周边很多住宅所在地,这时候,大部分还是田垅。

    走在不到五尺宽的的巷道,两边建筑物并没有现代社会保存的那些古建筑那么漂亮,毕竟一般的农户家庭,一日两餐都不继了,哪有余钱置办青砖瓦房。

    当然朝向好些的地方,还是有几幢宏大的‘豪宅’。

    普通百姓的房子只有木柱子,顶着茅棚的,能遮风挡雨就行。稍好一些的用木板隔出一间间卧室、厨房,差一点的干脆就是去山上砍一些细竹子,编排一串串篱笆将一间间房间隔出,然后在篱笆上糊上泥灰。

    村里最大的‘豪宅’是赵家的,还有几幢小一点的青砖瓦房是乡老和里正家。

    ……

    一边走一边看,余再兴很快走到了村头,只见那边有间不起眼的平方,里面传出了一阵阵朗朗书声:“人之初,性本善……”

    走过田垅,来到后世村头开挖公路之处,这个时空还是一片荒芜之地,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茶岩飞瀑之处。

    看着小路两旁密密麻麻成人指头粗细的橡子树,想起了后世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说,当年大饥荒年代,村里人实在饿得不行了,后来采了野生橡子,晒干磨粉,经过沉淀后就跟番薯粉差不多,味道极佳。

    还有葛根,蕨菜根,都可以洗粉。记得奶奶说,当时村里人口较多,因为田地里产出不够吃,大家一窝蜂的去采橡子,挖葛根,挖蕨菜根。最后吃完了,山上也挖光了,有人是在饿得受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