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深耕根据地(二)

    第三十三章 深耕根据地(二) (第2/3页)

 此时已是九月,稻种已经过了播种时间。

    “此批良种,今年可以试种的只有玉米。玉米是喜温作物,全生育期要求较高的温度。每亩播种量6一8斤,每亩4000一6000株,最佳播种季节是7月,但现在还没有进入霜期,今年先试种十亩吧。”

    “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尤其是我们战胜了青龙寨匪,扩大了部队!”余再兴开始细数过去一年太洪村的成就。

    由于外来人口不断增长,太洪村的集市已经远远超过了周边乡镇集市的繁华。

    经济不断发展,外贸喜人、粮食满仓、工业和建筑业双丰收,只有军事力量得到加强,前面所有事业的发展才具备了守护力量。

    余再兴非常感谢所有团结在破虏军周围的人,感谢大家的努力和奉献,更感谢那些为太洪村发展而牺牲的士兵和工人!

    他激昂地道:“撸起袖子干,明年的军事、工厂、种地、教育争取再上一个台阶!”

    人们掌声热烈,为他而骄傲,为自己有幸成为太洪村的一份子而骄傲!

    会议散席后,机械厂的余张强、徐有福等几个技术骨干,厂部主官,还有部队都头以上干部都被留了下来。

    “你们跟我过来!”余再兴招呼他们几个,来到了院子后面的仓库。

    掀起仓库内的黑布,只见一尊黑黝黝的铁筒子,碗口粗细口子,底座有两个可以转动的轮子。

    “好家伙,这是啥?老粗了!”

    三都都头姜阿强伸出拳头用力砸了砸铁筒子。

    “咚!”

    “哎呦!”姜阿强疼的呲牙咧嘴,甩着手直哆嗦。

    “这叫榴弹炮,是神赐之利器!”

    “据神灵说,榴弹也叫开花弹。这类炮弹是利用弹丸爆炸后产生的破片和冲击波来杀伤或爆破的,又分为杀伤弹、爆破弹和杀伤爆破弹几种。”余再兴又开始扯大旗道。

    其实榴弹在后世战争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榴弹最早是由中国人在公元1000年左右制造的,当时的榴弹只是将中国人的革命性技术—火药加以应用。到了15和16世纪,欧洲人也学会了制造榴弹,并极大地提高了榴弹的威力。

    早期榴弹的典型设计是在一个中空的金属容器中填满火药。士兵只需点燃油绳,然后尽快将榴弹投掷出去。到了18世纪,这种武器逐渐被人们摒弃:在当时的战斗模式中,榴弹并不十分有用,其简易设计又使得它异常危险。

    在后世的二次世界大战中,炮身长为20~30倍口径,最大射程达18.1公里,初速为635米/秒,最大射角65°。炮身长为45倍口径,英国的As90式155毫米自行炮正在研制52倍口径,最大射程为24公里,采用火箭增程弹可达30公里,初速为827米每秒,最大射角75°。

    “这绝对是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利器!”余厚道和余张强等人无不惊叹。

    “对!如果我们将之复制出来,那我们就拥有了‘战争之神’!”余再兴环视身边的几个高级技师们:“任重而道远啊!”

    “简单的打造法的第一步是把生铁精炼成熟铁。精炼生铁时,首先要选择优质的原料和燃料。然后将选好的生铁原料放在炉内精炼,并且将稻草截细,掺上黄土,不断洒入火中,令铁屎自出。这样炼五六火,再用黄土和作浆,加入稻草,浸一两晚上,然后把铁放入浆内,过半天取出再炼。每一炉要炼到十火以上,把5-7斤的生铁,炼得只剩下1斤,才算炼熟了。”

    “第二步是制板。把精炼的熟铁打制成铁块,然后把铁板分作8块,再将小铁板打成瓦样,每一块铁瓦长1尺4寸,宽1尺1寸,中间厚,边上薄。

    第三步是卷筒。将铁瓦4块,用胎杆卷成一个铁筒,8块铁瓦共卷宗成两个铁筒。

    第四步是接合。将两个铁筒的筒端切整齐,用几个铁钉,将两个铁筒接合成一体。

    第五步是加厚炮身的炮腹、装药、发火处。用30斤铁分作两块,打成铁瓦,把它围在炮腹和装药、发火的地方,加厚这些地方,使其坚固。

    第六步是制成炮的粗坯后,吊装上架。上架后,要用墨线吊准,不能有分毫偏差。然后用钢钻把膛内铣得又光又圆,连膛内的灰渣都要用药水清除得干干净净。

    第七步是安装火门,在炮身上锉出照门和护门。这样,一门火炮就打制成功了,不过这种火炮容易炸膛,寿命极短,且射程不足。”

    “除了这种打制的方法之外,我个人更倾向于另一种铸造法。这种铸造法的第一步是制模。用非常干的楠木或杉木,按照炮体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