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深耕根据地(三)

    第三十四章 深耕根据地(三) (第2/3页)

是,兴高采烈的泥水师傅们不再需要督促,日夜不停地开火,通宵达旦。

    经过不断试验,他们已经试验出较为成熟的产品,并归纳出水泥的生产过程,即从原料开采到水泥出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可简单称之为“两磨一烧”。

    第一阶段是生料制备。

    即把石灰石质(石灰石、泥灰岩、白、贝壳、珊瑚类)原料和粘土质原料(粘土、黄土、页岩、粉砂岩、千枚岩、河泥及湖泥类,主要提供),加上铁炉渣、煤矸石、矾土等,经破碎和烘干后,按照一定比例配合、磨细,并调配为成分合适、质量均匀的生料。

    第二阶段:熟料煅烧。

    将制备好的生料送入水泥窑(其实就是石灰窑的结构)内,以高于烧石灰的温度煅烧至部分熔融,所得以水泥熟料(颗粒状或块状)。

    第三阶段:水泥粉磨。

    就是在把熟料磨细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石膏磨细成为水泥。

    泥水师傅们的作用在于此,他们不断地选料、配料,来回地试验,得出比较好的成果。

    好消息不断传来,机械厂的一个技师在参与水泥制造过程中,突发奇想发明了一种碎石机。

    这是靠水力转动的机器,机器的心脏部位就是几只巨型压棍。压棍上带有凸凹齿,被水流冲击着可以飞快旋转。几百斤重的大矿石被送进压辊,立刻就碎成人头大小的石块,接着由传送带传到下一组压棍上继续粉碎。这样,经几道碾压,矿石就变成了粉末。

    这种碎石机越做越大,以提高效率,站在这机器的旁边,耳朵听到震耳欲聋的声响,眼见那些巨大的石块被轧成小块,出来的是粉末,为之叹服。

    为了保密,余再兴没有把水泥窑建到几十里外的十八坞。那里虽然石灰石取材方便,成本较低,但不便于保密。仔细考虑之后,还是将水泥窑建在村尾石屏山之下,且驻扎了一队官兵,三班倒巡逻,并对进出人员进行严查,对主要技术人员的行踪还派了暗哨跟踪。

    水泥窑终日热气腾腾,但工人们情绪高涨,这个年代的工人还没有劳动法,没有延时加班超时之说,他们累了就睡,醒了就干。

    完成后的水泥包在防潮油纸里,装在一个大木桶内,分量以100斤每桶计算。

    余再兴粗粗看了水泥之后,表示非常满意,命名为“太洪水泥一号”,木桶上画着太洪村的水印图案,这个在后世简简单单的水印图案,可是费了余再兴整整一个星期时间,才成功设置出大宋第一防伪标志。

    对于参与水泥研发制造的十来个师傅,余再兴给予每人重赏每人一百贯,并在荣誉室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虽然成功制造出了水泥,但与后世的水泥相比,不说产量,就是其性能、强度还是大大不如,于是对研发团队提出要求:在掌握确切的烧成温度和正确的原料配比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效率。参照后世自己的百度知识以及起点网文的科普,他还提出了增加预热系统、冷却系统和鼓风系统等等。

    水泥的烧制成功后,一些厂房的建设,安阳铁厂围墙加固、青龙寨寨墙的翻修等等也都提上了日程。

    在破虏团还不具备和国家大规模军队抗衡的力量之前,只能加固自身堡垒。而安阳铁厂不仅是个香馍馍,却不具备防护能力,只要出动几营厢军就可攻破。所以,加固铁厂防卫势在必行。

    在余再兴的规划中,铁厂那边一千矿丁(破虏团内部称之第四营)是明面上的防守力量,而青龙寨的一千寨兵(内部称第五营)是紧要关头的援助力量。

    一旦铁厂遇袭,只要坚守一个时辰,信鸽就会通知太洪村破虏团总部,第一至第三营随时可以抽调一二营前来支援。

    ……

    一个月以后,源源不断的水泥运往安阳铁厂,夜晚时分青龙寨士兵络绎不绝下山,两个士兵合力抬一个木桶上山。

    几十里外的十八坞,这一段时间也是源源不断的运来石灰石,粘土等原材料。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