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治礼乐和谐天下 善用兵止戈为武

    第十三章 治礼乐和谐天下 善用兵止戈为武 (第3/3页)

,投奔秦国的商君更是被车裂于市。”

    楚使春申君说:“吴起初到楚国时,被楚悼王封为令尹。随后吴起改革旧制,削减公室、封君的俸禄,被广为嫉恨。楚悼王薨,世族即群起将吴起射杀于灵堂。”

    白起说道:“商君在秦国变法,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设立军功爵制,即使是宗室,没有军功也不得授爵。虽然秦孝公薨后,商君被车裂,然商君之法犹存。秦国以法家治国,国富而兵强。不过白起是一武人,更看重用兵,以为善于用兵才是治国之道。正如孙武子所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听白起讲善于用兵是治国之道,春申君讥讽说:“刚才秦使以墨子的非乐之说否定礼乐是治国之道。难道秦使忘记了墨子还有非攻之说。墨子说: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那么杀百万人,必有百万死罪矣。这是天下君子皆知的道理。天下最大的不义就是以举国之兵攻伐它国,那样岂不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然而很多人不但不以此为不义,还大力地赞赏战场上的杀戮,以杀人多者为荣耀。这与天下共知的道理是多么矛盾啊!”

    白起反驳说:“秦国始封为诸侯时,土地方圆不到数百里,民众不足数十万人。经过几代国君的经营,东征南讨,土地扩充到数千里,人口增加到数百万。这些都是秦王精于谋略,秦军善战的结果。楚国立国时也仅是南方的小国,而后历经数百年灭四十余国。如今楚国富有沃野数千里、甲士百万,难道这不是对外用兵征伐的结果吗?”

    春申君回答说:“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天下有数百封国。耳闻目睹这些封国由于攻战而亡国的不计其数,而凭借用兵获利的国家却寥寥无几。当年楚王欲取宋,墨子前来劝说: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却要牺牲众多士兵的性命,日费千金去掠夺宋国贫瘠的土地,这是极不明智的。楚国一向奉行仁义,宋国无罪却要攻打它。一旦城破,宋国的百姓就会被屠杀,这是不仁不义。最后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的念头。”

    白起接着反驳说:“可宋国最终还是被齐、楚、魏三国联手瓜分了。宋国的爵位是公爵,本是一个大国,却被它国所灭,就是因为不善于用兵。当年秦王派国尉司马错攻蜀,日耗千金,阵亡者数以万计。然而如果没有这次攻伐,哪里还会有李冰父子经营巴蜀,兴修都江堰。如今蜀郡良田万顷,人称天府之国。从此秦国不知饥馑,再无荒年。所以说,用兵之道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

    见春申君还要辩驳,信陵君说道:“无忌记得楚庄王在邲之战中大败晋军,有人建议:聚集敌人的尸体,封土而成高冢,用以炫耀楚军的武功。楚庄王认为不妥,说:征伐杀戮不是明君所追求的功业。古时的圣王征伐违逆天理的国家,仅将祸首杀掉,尸体封土做成京观,作为对于罪恶的惩戒。而今阵亡的晋国将士都是为国君尽忠而死,何罪之有?圣人云武有七德,曰: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楚军虽获大胜,而武功的七德却一德也没有,因此没有什么武功可炫耀的。无忌以为用兵之道,应是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用兵的目的就诛灭暴乱的元凶,制止不义的杀戮。”

    听信陵君讲武有七德,文姬公主也深有同感地说:“武有七德,无忌说得极是。武字的写法就是由一个‘止’字和一个‘戈’字组成。顺应天意,以暴制暴,止戈为武才是真正的武功。”说完,公主将自己写在绢帛上的治国之道展示给众人。

    只见绢帛上字体秀丽,书写着四个篆字—止戈为武。众使者看过,一同起身致意,齐声称赞公主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