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萌芽,我们青春正当年

    第19章 萌芽,我们青春正当年 (第2/3页)

老板先是把杂志改版成半月刊,然后是旬刊,最后变成了现在的周刊,虽然工作量变成了四倍,但编辑部工作人员只是从10个变成了18个,增量还不到一倍,有时候稿子不够,编辑还要亲自写稿凑数。”

    封寒几人已经开始觉得石老板的形象栩栩如生了。

    “石老板说了,虽然月刊变成了周刊,但页数也变少了啊,可是杂志变薄了,也不见他降低售价,”韩士群叹道,“因为他这套挑不出毛病的理由,我们后来错过了很多优秀的作者和编辑,他们很多都是从东扬文艺走出去的,但因为受不了石总的稿费和薪酬政策,所以纷纷另投他家。”

    这一直是韩士群的遗憾,也是他想要自己干的原因,他觉得文字工作者,尤其是底层文字工作者,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特别是钱上的尊重,东扬文艺周刊现在每期销量超过30万,单价10元每册,码洋超过300万,一月四刊就是1200万,另外丰厚的广告收入还不算在内,可是呢,每期用于作者稿费的费用不超过3万!一个月也就10万出头!

    “如果我来做一份杂志,一定要首先考虑撰稿作者的利益,尽可能在稿费上做出让步。”韩士群立了flag。

    封寒很有兴趣,“叔,那你打算做什么类型的杂志呢?”

    “当然还是原创文学刊物。”

    “没有再细分吗?”封寒又问。

    “有的,青年,青春,”韩士群解释道,“我一直觉得,青少年市场是一个宝藏,听说蔡蝶飞的主要读者群体是在校初高中女生,既然只是女生就能让他那本质量平平的《风中沙》销量过百万,那么,没理由符合所有男生、女生口味的青年文学杂志会没市场,我的杂志会专攻这部分市场,并把这块市场做到极致!”

    韩士群的解说让封寒想到了地球上的两部杂志,都是销量曾超过50万的顶尖青年文学杂志,一个叫《萌芽》,一个叫《最小说》。

    “叔,杂志的名字取好了吗?”封寒问。

    “这还用问吗,细分市场都想好了,还能想不到名字吗!”韩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