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节 黑海石油争夺战(3)

    第四百九十五节 黑海石油争夺战(3) (第2/3页)

是把灯罩换成了玻璃而已。

    中国工匠加工玻璃的水平可能比不上波西米亚的工匠,波西米亚的工匠将玻璃制品打造成人造水晶,中国人加工普通的铅化透明玻璃却没有问题,所以中国市场上很快就出现各种日用煤油灯,但煤油紧缺,许多地方用植物油代替。因为尽管成本很低,但质量优异,产量有限,让煤油价格在许多地方比植物油还高。

    如果黑海地区的石油真像奥地利人说的那么可观,这就是一笔堪比食盐贸易的大生意,盯上这个生意的商人集团不止一个。可奥地利在满清帝国没什么影响力,其他商人资本和影响力都欠缺。

    他们只能通过跟满清帝国的本土商人集团合作,小规模的从黑海地区开采石油,在地面上挖掘人工坑,将地下不断溢出的油苗汇集起来,然后用牲口、船舶运输出去,效率很低。即便这样,这几年石油贸易也越来越繁盛。奥地利人在新罗港建立了炼油厂来炼制这些巴库石油,就近通过铁路输往中国市场,赚取了最大一块利益,让别人眼馋不已。

    而满清境内的商人群体,主要是汉八旗商人,他们在巴库,通过贿赂当地官员,获得开采权力,但他们的资本和技术都不足,只能通过这种原始的方法开发。中国商人通过里海沿岸的中国港口,偷偷潜入这里考察过,确信这里的开发潜力巨大,于是早就介入分一杯羹,可是一直没有契机,因为满清十分保守,拒绝欧洲商业的渗透,同时对中国也十分警惕,甚至要更警惕,让他们始终找不到良机,跟当地官员接触,对方也不敢合作。

    结果当希腊国王找上他们的时候,中国公所的商人代表认为这是一个良机。

    希腊国王询问他们能否为满清提供一笔资金,而且是非债务形势的资金的时候,商人们马上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个方式,有国家作为后盾,他们并不太担心满清拿钱不办事,而且公所召开了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