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28 善人如春风
00128 善人如春风 (第2/3页)
……以及许许多多刘备从未见过的奇珍异宝,一车一车的运往敦煌城,或者从敦煌城运出,被数以千计的商队马车赶向四面八方。
这座城池的繁华,显然已经超出了刘备的想象,比起天宫瑶池也不逞多让,就是汉人少了一些,这来来回回进出了少说也有几千人,刘备只见到了八九个汉人,还有是一些繁忙的大商贾,驱赶着异族奴仆匆匆离开了。
“看,又来了一只肥羊。”
“瞧那寒酸的衣服,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乡巴佬,还肥羊,我呸。”
“不一定,他骑乘的西凉马价格可不低。”
一群高鼻梁长着金、黑、红各色头发的番邦少年,一人捧着一块哈密瓜大快朵颐,瞧着刘备品头论足。
敦煌城为了保证商贾的繁荣,律法极严,无论是偷鸡摸狗的小罪,还是杀人越货的大罪,一律斩首示众。
而以敦煌城的繁荣,也不需要偷鸡摸狗,只要不懒惰,哪怕是六七岁的孤儿也能活下去,至于更小的孤儿则会被敦煌城收养,男的训练成士卒,女的调教成侍女。
这些番邦少年正是一群孤儿,是一种与敦煌城多如繁星的酒楼青楼有特殊交易的向导,带着肥羊去消遣,他们得到一笔佣金。
刘备刚刚下马,一群番邦少年操着各种语言围了上去,心底虽说不屑,但是能宰一笔是一笔,蚊子再小也是肉啊。
可刘备的汉话一出口,番邦少年们立即恭恭敬敬的退了回去,神色极其的谦卑,只是以汉礼作揖,不敢妄动一丝一毫。
这时,一直坐在凉凳上,年长一些显然是头领的几名少年快步走了过来,叽里咕噜的说了一大通,由一名最是瘦弱反倒隐隐成为大头目的番邦少年,接待刘备。
只因,这个番邦少年有一口流利的大汉官话。
敦煌城聚集了上百个大国小国的子民,语言更是冗杂繁多,不过,却没给商贾交易带来一点障碍。
因为能够来到这里行商的番邦巨贾,基本上都是各国的贵族子弟,他们不仅以穿戴大汉的丝绸为荣,家中使用瓷器为豪奢富有的体现,甚至是一种荣耀的象征。
更以是否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为家族底蕴深浅的标准。
这名番邦少年早先不过是一名最底层受到压榨的小向导,后来因为与一名汉族戍卒相熟,奉上了一笔丰厚的拜师礼,才学来一口流利的天朝上国官话,成为的大头目。
“我叫五铢钱,请问贵客来自哪里?”少年之前有一个番邦名字,自从学会了汉话,便给自己取了高人一等的汉族名字,番邦名字再也不用了。
刘备不由的乐了,这个名字真够富贵的,随手赏了几枚光武帝时期铸造的五铢钱:“我想……”
还没说完,少年捧着这几枚再普通不过,却在敦煌城极其罕见的老钱,带着这些番邦少年一起跪了下来:“参见贵族大人。”
论起跟脚,刘备确实算是王公贵胄,但他这一支早就落寞了,可对方是怎么知道的?
敦煌城语言冗杂,各类钱币也多,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麻烦,便形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以大汉五铢钱为通用钱币。
但敦煌城所用的五铢钱,都是城主私铸的,在西域各国、古罗马帝国、安息帝国等地可以流通,但到了大汉境内却是一文不值,必需得与敦煌城主兑换大汉五铢钱,之间的差额之大,赫然达到了三比一,简直快要触及这些商人的底线了。
至于大汉商贾想要行商,或者番邦商人想要回去,行呐,把朝廷铸造的五铢钱,换成敦煌五铢钱再说。
番邦商人依旧是三比一,却是三枚朝廷五铢钱兑换一枚敦煌五铢钱,汉族商贾好一些,只有二比一。
这一来二去,硬生生被刮走了一半的利润,直教这些番邦商人恨的牙痒痒,无时无刻不想宰了敦煌城主。
但敦煌城的五万铁骑摆在那,南北又是万里荒漠,这里是唯一的进出口,只能捏着鼻子认栽。
这也造成了大汉五铢钱在敦煌城的价格极高,并且年份越久的越高。
刘备虽然不知道这群番邦少年,为什么会有这样怪异的举动,但是身为万国来朝世间第一大国的大汉子民,可不就得受到番邦蛮夷的尊敬,轻轻颔首道:“有没有用饭的地方,我和叔至兄弟先去吃点饭。”
“咚咚!”
平坦坚实的敦煌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