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李斯

    第八十二章 李斯 (第2/3页)

 “蒙恬,这部典籍,丞相已经编纂完毕,着李斯送过来,让寡人过目,你也看看吧!”

    说完,嬴政将桌上的竹简递了过来。

    “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相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故怒笞不可偃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

    这卷竹简,正是《吕氏春秋》中孟秋纪·荡兵篇的内容,里面体现了法家刑罚不可缺的思想,主张兴义兵统一天下。

    “如何?”

    嬴政问道。

    蒙恬想了想,《吕氏春秋》这部典籍,可是凝聚着吕不韦的心血。或许是感受到嬴政的收权行为,吕不韦迫切的想要留下什么东西,才敦促门客著书立说,虽然是以吕不韦的名义。

    吕不韦来自东方,早年接触过儒家、道家学说,成为秦国丞相后,又浸淫了秦国的法家、兵家思想。相比起来,吕不韦没有儒家的迂腐,也没有法家的激进,属于实用主义者,这跟他商人出身的经历有关。

    整个战国时代,或者说整个秦国的历史,《吕氏春秋》可以说是秦国唯一的文化亮点了。

    这对秦国是好事,毕竟,在文化上,秦国处于劣势,对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吸引力。没有文化上的认同,国家就没有向心力。

    可蒙恬却不能为吕不韦说好话。

    吕不韦的行为,放到山东六国,算不得什么过错。战国四公子,哪一个的权势排场,都远远的超过了吕不韦。可是在秦国,却犯了秦人的忌讳。

    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大力打压贵族的养士之风。宣太后掌权的时候,四贵的势力,遍布朝廷,但即便如此,魏冉等人,也没有大规模养士。

    吕不韦组织编纂《吕氏春秋》,如果以秦国的名义还好,可他却单单仅用了他吕不韦的名义,博得了身后的名声,却引发了嬴政的强烈不满。

    “丞相编纂的《春秋》,以儒家、道家的思想为主,似乎也吸纳了部分法家的思想。”

    快速翻阅完《吕氏春秋》的竹简,蒙恬斟酌着语词,给了一个中性的评价。

    别看一大堆竹简,可读完却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古人的一片竹简,上面写不了几个字。嬴政十分勤政,每天批阅一百二十斤竹简,以嬴政的效率,最多两个时辰就搞定了。

    蒙恬突然想到,有人批评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没有批判精神,读书都是从上往下,只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