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麻利着哪

    第222章 麻利着哪 (第2/3页)

    “小秋儿妹子,你还是先喝口水,凉一凉吧。你看看你吃得这么急,万一再把胃烫出毛病来,那可是一辈子的事儿。”

    姜秋菊不管不顾:

    “没事儿没事儿,二嫂你不用操心。我这胃就是个铁胃,吃好吃的一丁点儿毛病没有,结实着呢。”

    一边说着,一边又抓起来一块儿萝卜丝儿饼,就手忙脚乱地往嘴里塞。

    李荞麦看着她那着急忙慌的样子,眼里闪过一道不屑。

    不过却也没有再说什么,只招呼姜英秀帮忙,把蒸好了的萝卜丝饼,一块儿一块儿都放到案板上。

    这样敞开着放一阵儿,等着把水汽晾干,就可以放进面口袋里,给知青团送去了。

    其实宋三斗把这个活儿交给老姜家和老何家,一部分原因是出于一种照顾熟人的姿态。

    然而最关键的一点原因,却是因为这两家,都是人口很多的大家庭。

    有足够的人手、工具,和锅灶,短时间内做出大批的干粮,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次来的知青团,人数着实不少。仅分到杨树沟村的,男女都算上,就有总共十五个人呢。

    据说公社前不久刚刚给各个生产大队都开了会,让好好招待这批志愿支援北大荒的知青,不能抱团欺负人家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外来户。

    当然了,因为知青们以后都要扎根在村里了,甚至连户口和粮食关系,也都一块儿迁过来了。以后不管是劳动、还是吃饭,都得跟村里人,一样待遇了。

    不过,为了表达对这些舍弃了大城市里的优越生活,怀抱一腔热血和激情,投身到祖国的边疆建设中来的有志青年、兼文化人的欢迎态度,县里特别批下来了一大批粮食,作为知青的口粮。

    而且这个政策,会持续不止一年。

    所以前面也提到过,有些村民因为大队决定给知青们单独建立知青点,而感觉十分不爽——倘若让知青住到个人家里,多少也能刮连点油水啊!

    既然县里、公社,都明确地表达了欢迎的态度,那么杨树沟村生产大队,当然不能落后。

    宋三斗跟几个大队干部开了个小会,商量了一下,决定从两件事入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