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在上海的势力及兴亚院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二战日本在上海的势力及兴亚院 (第1/3页)

    兴亚院: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内阁设立的专业负责处理侵华事宜的机构。1938年12月成立。首相近卫文麿任总裁,外相、藏相、陆相、海相兼任副总裁。设第一部辖政治,第二部辖经济。该院设联络委员会。在中国北平、上海、青岛、汉口、广州、厦门等地设有分支机构。

    日本政府於西元一九三八年(昭和十三)十二月第一次近卫内阁时,为对华政策一元化,倡议对华中央机构设置论,而设立兴亚院。因当时外务省认为,军部对华占领地区,不仅有支配权,且握有对华外交权限,起而反对,以致引起广田弘毅及宇垣一成两外相,发生辞职问题。於是兴亚院执行对华政策时,外交除外,办理有关政治、经济及文化等事务。并监督在华特殊公司之营业。於北平、张家口、上海及厦门等地,设置联络部,担当指挥现地工作。兴亚院设总裁一人,由首相担任。副总裁四人,由外相、陆相、海相及藏相(财政部长)四大臣担任。为决定处理中日战争之最高方针,有兴亚院会议之组织,由正副总裁及总务长官(初任为柳川平助)所构成。由於兴亚院之设置,军部除全面参与对华政策外,且有多数军人直接担任行政事务。一九四二年十一月,由於大东亚省之设立,兴亚院无存在之必要而废止。

    日本在上海的势力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上升。清同治九年(1870年),日在沪始设机构“开店社”。此后,日本人陆续落脚虹口,他们多以开设杂货、饮食等中小店铺为生。

    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后,日本一些大财团也纷纷抢滩虹口。光绪十六年日侨人数已居外侨第三位。他们聚居在虹口日本总领事馆及东本愿寺上海别院附近,境内出现日本式社区的雏形。

    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后,日本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和在华开设工厂的特权。在提出于吴淞开设日租界的要求遭到英美抵制未成后,转而实行打入公共租界,将虹口变成“有实无名”日租界的策略。民国3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乘机取代德国势力,渗入工部局董事会和巡捕房。公共租界北区、东区及毗邻的越界筑路地区的重大事务,没有日本同意已无法施行。上海日资经济超过美国,有些领域甚至超过了英国。

    一二八事变后,侵沪日军控制了公共租界北区、东区及毗连的界外地区。日本侵华的重要政治经济机构的总部或主要分支多设在境内。是时,虹口成了日本人的天下。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民国34年日本投降。

    A、日本驻沪总领事馆

    同治十二年六月十三日(1873年7月7日),日本领事馆从北扬子路(今扬子江路)1号移往闵行路3号。光绪十七年升格为总领事馆。清宣统三年八月二日(1911年9月23日)迁到黄浦路25号A(今黄浦路106号)新馆办公。总领事下设领事、副领事及警察署长。

    在日本总领事馆的策划下,光绪二十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