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北征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二十一章 北征 (第1/3页)

    殿试结束之翌日清晨,皇帝依例单独召见前十名新科进士,称小传胪,贾珠赫然名列其中。

    贾珠第一次见到了皇帝,果然就像之前猜测的那样,眼前的这个皇帝看样子已经年过半百,想来不是贾元春未来的丈夫,而是她的公公,红楼梦原著中的那个太上皇。

    皇帝此次单独召见新科进士,问起了对漠北局势的看法,简单地说,就是同清国是战是和的问题。

    眼下,蒙古正面临清国的步步紧逼,面临亡国。朝中的对外政策也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袖手旁观,另一派认为应该铭记唇亡齿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训,援助蒙古,让蒙古成为国朝的附属藩国。

    蒙古遣使来陈述利害,说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联合夹击清国,由于蒙古主力已被清军歼灭,蒙古已是亡国之态。以义忠亲王为首的当朝大臣大多赞同援助蒙古,主张与清国势不两立。但以东宫皇太子和九皇子为首的部分朝臣却极力反对,主张与清国以和为贵。

    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贾珠不禁想起了大宋王朝,当年提出联金灭辽的时候,满朝文武是大加反对。

    宋西军著名将领种师道就说道:“今日之事,有如盗入人家,既不能救,又从而分其宝也,毋乃不可乎?”意思是说,这件事情就如同有强盗闯进了邻居家,我们本应该救助邻居,现在不救也就算了,还和强盗分邻居家的财宝,这事儿不能干。

    又有一位大臣说得更有见地,他说:“北虏足为夷狄,然已久沾圣化,颇知礼义,百余年间,谨守盟誓,不敢妄动者,知信义之不可渝也。”意思是说,辽虽然是夷狄,但是一百多年来,已经逐渐汉化了,很懂礼义。

    实际上,宋与辽之所以能维持百年和好,是因为宋辽的力量趋于平衡,辽的军事力量强,而宋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而且双方议和之后,形成了一种依赖和互补。

    那位大臣又说:“今女直刚悍善战,茹毛饮血,殆非人类。北虏以夷狄相攻,尚不能胜。倘与之邻,又将何求以御之乎?”意思是说,女真人尚未开化,茹毛饮血,且又骁勇善战,同是夷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