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

    尾声 (第2/3页)

阻拦秦金的接任,但是他成功的在内阁上安插了自己的皇党,一个保守的,口才极好的纯正士大夫李时。

    这个出身河北的翰林对于张党在正嘉年间的所作所为痛恨不已,但是鉴于张党的巨大权势,他不得不掩盖住自己的真正面目,依附于毛澄。

    而随着毛澄的离开,李时在朝中依仗着皇帝的支持开始慢慢的向秦金进攻。由于张超的体制赋予了秦金巨大的权力,所以当李时进攻时,秦金拉拢国士院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获得了胜利,更逼迫着李时离开了朝堂。

    权力受到压制的嘉靖皇帝充满了不满,他第一时间想到了自己的盟友太监,可是文官集团岂能接受皇帝重新启用太监,所以激烈的权利斗争慢慢开始酝酿。

    虽然经过张超的一番运作,严重限制了皇权,但是皇帝还是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盟友,那就是因为张超改革而权力严重受限的科道官员。

    这些饱读诗书的官员对于现在朝中这种充斥着权钱交易的政治局面非常不满,所以他们希望通过支持皇帝来获得更大的发言权,另外来自北方的官员也对于南方官员的长期执政十分不满,这种不满很快就演化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腐败运动。

    由于过去十年缺乏监督的文官集团疯狂的贪婪和掠夺,所以皇帝亲自反动的这场反腐败运动获得了极大的支持。

    随着一批批口是心非的官僚被科道官员弹劾,迫于皇帝的压力,秦金这个大后台很快被赶下来,而李时则又一次作为北方士大夫的代表登上了首辅的位置。

    李时开始走回头路,此时大明的焦点问题慢慢转移到了市舶司,按照张超在嘉靖五年平乱时的规划,市舶司的收入将作为大明国债的担保所以收到了济世钱庄的监控。后来朝廷又发行了几期国债,慢慢的市舶司就被济世钱庄控制住了,不论是人事还是收入。

    过去十多年,随着海外贸易的突飞猛进,市舶司的收入同样增长很快,可是扣除了国债的支出,朝廷每年拿到的钱十分有限,更不要说市舶司的人选针插不进,水泼不进,这是一个封建帝国绝对不能容忍的。

    这个时候因为年老多病,张超长时间没有出来见人,所以李时就决定收回市舶司,可是这个愚蠢的士大夫的手段太过粗暴,他以反腐查账的名义突然查封了市舶司。

    市舶司的背后是庞大的南党,他们代表的是在海外贸易中获得巨大收益的大商人、大资本家,他们决不能接受市舶司被朝廷控制,回到过去那种局面。

    除此之外,市舶司的巨大收入是济世钱庄收益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