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标准

    第九章:标准 (第2/3页)

没被赵三爷看上。

    再到今天,一首《静夜思》,是昨天晚上陈唐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时,看到月光映照到床前,触发了思乡之情,一书而就的。

    他的故乡,名叫“地球”。

    综合而论,三份文本,都有一个“情感”的共同点。

    所以陈唐得出这么一个标准来。

    他进一步推测,光有情感,但没有文采,只怕也不行。毕竟人皆有情感,若是没有文采方面的要求的话,赵三爷买字都要买得破产。

    是以情感与文采,两个组合,缺一不可。

    那么,是不是两者融合一起后,会产生什么东西,所以赵三爷才高价收购呢?

    毕竟赵三爷买字,不看笔墨优劣,不管纸张用料,不问作者出身,有无名气,甚至连内容都不是重点……

    这些做法,与另一时空大相径庭。

    只能说不同时空,有不同规则,陈唐所要做的,就是摸索出这里的规则,然后活得更好。

    无奈当下,他只能推论到这一步,别的东西看不见,也无法感受到异样。

    陈唐倒想直接去问赵三爷,不过显而易见,人家是不可能说的。就连练武,打熬身子,都只说了个“不容易”,便到此打住。

    情感与文采合二为一的文本,才能卖钱,这让陈唐有点郁闷。文采丰富的文本他多得是,张口可得,但要和己身情感契合起来的就不容易了。毕竟情感这东西,是波动的,是流动的,并没有一个固定形态。若是为了卖钱,而生搬硬套,勉强结合,就属于“为赋新词强说愁”,反而会适得其反,并无效果。

    而且情感具备独特性,难以复制,也就是说当其时情感触动之下所写的东西,就原本有用,以后的抄写本失去了情感加持,就可能失去那种特殊的内涵和意义。

    因此指望这条路发家致富,很难。

    至于想单靠经典诗词便在殷国文坛上一鸣惊人,大放异彩,可能性是存在的,可同样很难。皆因在殷国,诗词歌赋等,都属于小道,并未被看得太重,文章经义,科举之路,才是主流。

    思路整理到此,基本有了个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