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杂文的内涵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正文 第十四章 杂文的内涵 (第1/3页)

    凡是懂得智慧艺术,并且知识广博的人,善于畅谈书写,通常言辞热情洋溢,充满了勃勃生机。敢于闯荡艺术天地,且属于才情志趣高雅者,一般钟情标新立异,最终趋于追求极端精致。

    战国时楚国的宋玉,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反而不被世俗赏识,颇遭时人讥讽。他在一篇《对楚王问》中,侃侃而谈,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不仅揭示了曲高和寡的无奈,还表达了鸟凤鱼鲲的自觉。类似这种托物言志的文章,之所以趾高气昂竟至于胸襟坦荡到如此程度,究其根本,就在于正气凛然,如气贯长虹也。

    西汉枚乘,使用艳词丽句,已经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他的《七发》一文,艳词堆砌如浮云变幻,丽句起伏像狂风袭尘;其提问直击本能嗜好,七情六欲的渲染,极尽奢华满足之能事;整篇文章,起自怂恿邪念,归于节制扶正;根本目的,借此劝诫富家官宦子弟,务必从善如流。

    西汉末年,杨雄在天禄阁,披览群书,静思默想;借鉴古人睿智哲言,始创《连珠》文体;此种体例,虽然篇幅短小,但义理清澈,正所谓妙语连珠,晶莹剔透。

    例举上面三种文体,若把文章篇籍整个比喻成参天大树,他们都不过是短小精悍的枝蔓而已。而且这一类文体的地位和属性,更像文人雅士在闲暇娱乐时,喜好把玩欣赏的一些奇巧灵怪的艺术精品罢了。

    自宋玉《对楚王问》之后,行文效仿其情志格调者,前有东方朔的《答客难》,畅谈“异时异事”借古讽今,例说“优柔自得”善言巧辩,借用“管窥蠡测”诙谐慰己;后有杨雄的《解嘲》,辩解“世乱不足、世治有余”,罗列历史故事,姓氏名谁循环往复,音容笑貌如数家珍。后世承继俩人足迹者,东汉时期,有班固的《答宾戏》,言之凿凿,长篇大论“功名不可伪立”也;再有崔骃的《达旨》,阐述“险则救俗、平则守礼、举以公心、不私其体”,可谓贤达君子的处世箴言;还有张衡的《应间》,喟叹观同见异,弘扬“不患无名患所以立”本义,论说堪称严谨雅正。到了东汉末年,崔寔的《答讥》,侃谈量力而行,“爱饵衔钩、悔在鸾刀”浅显易懂,犹在耳畔;蔡邕的《释诲》,诠释审时度势,“世治责人以礼、世乱考人以功”义理清晰,娓娓动听。步入东晋之后,郭璞的《客傲》,雍容大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