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何为文章的风骨

    正文 第二十八章 何为文章的风骨 (第2/3页)

末年潘勖拟诏册封曹操的《策魏公九锡文》,援古证今仿佛情景再现,有条不紊恰似如数家珍,多少文坛英才不敢望其项背,堪称行文骨气挺拔的奇葩;再看司马相如呈奏汉武帝的《大人赋》,浮想联翩而上下翻飞,思维奔逸且云山雾罩,辞藻之富丽堂皇,不仅是琳琅满目,而且蔚为大观,更像是罗列堆砌的词语展览,其作品应属于个人风格遒劲的典范吧。

    毋庸置疑,通过上述文章要点的讲解,再借鉴两篇优秀范文的突出特征,不仅可以准确把握风骨的本质所在,而且可以放手书写唯我的文章篇籍了。但是,必须要谨记并需要防范的是:不要违背上述风和骨的基本原则,尤其不能失去风骨本色,反而沉溺于繁文缛节和华而不实的浮夸空虚。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大意:风格气质是文章的主宰、首脑和关键所在,其有清与浊的个体差异,这不是急切强求就可以得到的。)同样在《典论·论文》中,曹丕评价孔融是“体气高妙”,而论徐幹为“时有齐气”,并谈到刘桢则说“有逸气”。另外,刘祯也曾经评价孔融:“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大意:孔融外表上,楚楚动人,气度非凡,所以笔墨文章,也超乎寻常,一般人赶不上他。)由此可见,他们都十分看重作者本人的风格气度于文学创作上的决定性作用。究其根本,因为自然界之中,锦鸡色彩斑斓,但腾飞不过百步,而苍鹰毛色单调,却能叱咤风云。这都是他们个体属性及其独特品质所决定的啊。所以,文章有无表现力的根本就在于此。

    自古以来,锻造文籍模范,跻身经史子集,所谓成功之路,一个方面就在于要洞察情志风骨与时代文风的适时转变,另一方面还要通晓文章体例之所以曲折往复的内在规律。由此之后,才有可能标新立异,并赢得创新性发展。为何要通晓不同文体交替变化的内在规律呢?其根本目的旨在随时防范一切臆造性创新的无节制发展,尤其是杜绝陷入过犹不及的劳而无功泥潭。至于洞察时代风云变迁的必要性和重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