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 通变与继承和发展

    正文 第二十九章 通变与继承和发展 (第2/3页)

国的骚体属于姬周诗歌的升华,汉代赋颂追随的是楚国骚体影子,曹魏的策论推崇汉代儒雅风气,晋代辞章偏重的是曹魏文采华丽。总体来看,黄帝以及唐尧时期的文章简练而厚重,虞舜和夏禹阶段的朴素而鲜明,商周时期的富丽而雅致,楚国和汉代的奢靡而艳丽,魏晋两代的流于浅薄和靡丽,刘宋初期的追求怪诞和猎奇。从文字内容上,他们显然是由质朴简练走向了怪诞猎奇。这又是为什么呢?究其根本,就在于人们一般习惯于竞相模仿眼前的作品,于有意无意之间疏远了古代经典,从而导致了文化风气的逐渐衰落和气力不足。现如今,一些有艺术才华并追求新颖的人们,尽管还在刻苦学习书写文章或文学创作,但他们不是努力去钻研汉代典籍,反而痴迷于研习刘宋的名家文章。并且在他们之中,即便仍有学习古典作品的人们,但他们内心中还是特别看重新近的一些所谓惊世杰作,反而轻视或忽视古代的经书典籍。事实上,在社会生活中,青颜色出自蓝草,而红颜色出自茜草,但青红两种颜色一旦形成之后,都不再可能回到原来的自然色调了。东汉初年,桓谭(公元前40年前后-公元32年前后字君山沛国相人历事西汉王莽东汉三朝官至议郎给事中郡丞)曾经说过:“予见新进丽文,美而无采;及见刘、扬言辞,常辄有得。”(大意:我看近来的作品,尽管有的很美丽但没有可取之处,反而读刘向、杨雄的文章,总是收获颇丰。)这段话所表明的意思,就是要到原始资料中攫取营养和灵感,而不是在面前炙手可热作品中搜刮技巧和皮毛。所以说,若要提取青红的纯正颜色,必须从蓝草和茜草中凝结提炼;若是剔除怪诞肤浅的拙劣文风,必须要崇尚和弘扬古典经书的精华风骨。研讨和创作文学艺术作品,就某一个时代而言,或者说针对每一个具体的作者或作家,唯有在质朴与奢华、雅致与庸俗之间,通过对比、斟酌和推敲之后,确实找到了一个恰当并适合自己的位置,才有可能发现并产生艺术继承和文化发展的真实性创新……这或许就是所谓“通变”的诀窍吧。

    通过上述稽查例举以往的文化历史,可以看得出来,在以往文章中间,像音乐一样于外貌上宏大雷鸣般的极度夸张式铺陈描写,在汉代初期就已经登峰造极了。自那以后一直延续至今,尽管期间也有文学人物曾经想跳出这个圈子,但却无功而返。例如枚乘的《七发》中有:“通望兮东海,虹洞兮苍天。”(遥望东海,如同连接苍天的长虹。);司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