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盼者归

    第四章 盼者归 (第2/3页)

一下倚在红梅树上,闭上眼睛静静休息起来。

    是在风吟搬来的第二日,将军派了一个大夫来给风吟把脉。那个大夫名叫计谷卿,世人都称他为“计先生”。

    计先生出身西北赫赫有名的行医世家。计家世代行医,医术精妙高深,是医中翘首,计先生的外公又是久负盛名的阴阳八卦大家,计先生三岁起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六岁开始跟随外祖学习八卦术数,十二岁便开始独自出诊行医,十五岁开始游历天下,博闻广识,一生救人无数。

    文帝在位时,为求延命长生之术将其招入宫中为官,对他颇为器重。但世上本无长生之术,计先生一届凡人又怎能左右生死之事呢,所以文帝最终还是死了。  计先生受文帝偏重早就惹怒了一帮太医,于是文帝死后太医院首随便寻了个理由便将他逐出了宫,美其名曰:告老还乡。

    之后,计先生回到西北隐居于沙屋镇,开了一个医馆悬壶济世,兴致来了也兼算卦看相,不少富贵人家慕名而来,一卦难求,倒也活得逍遥自在。

    那天,计先生是在小厮的引领下进入小院的。那时风吟正坐在院里的石凳上发呆,听见院门口处有动静,便抬头朝那里看了过去。

    计先生就在抬脚进入小院的瞬间看见了风吟抬起的脸,当即一震,硬生生停住了脚步,双目微眯端详半晌,面色铁青道:“妖……”

    这时,婆婆从屋内疾步而出,高声道:“计先生!这,是我们家大小姐。”

    那日计先生用了半个多时辰给风吟把脉,期间有大半的时间都在盯着风吟的眼睛,面色不虞,一言不发,不知在想些什么。

    下人们都说,那日计先生与将军在书房内密谈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入夜时分才匆匆离去,离开时眉头紧锁,步履沉重。

    从那之后风吟便每天都要吃一碗苦药,将军只派人传话说:“小姐身体太弱,之前头上还受了伤,损伤过重才会失了记忆,计先生会替您好好调理,您按时吃药,身体自然会慢慢痊愈的。”

    从那之后,计先生每月都会给风吟把一次脉,风吟每日的药也没有再断过。

    而计先生那句“妖”也不知怎地就传遍了整个将军府,本来就因着风吟的眼睛而不喜风吟的仆人们自那日起也为自己的憎恶找到了最恰当的理由。

    闻烁食指轻轻弹了一下风吟光洁的小脑门,伸了个懒腰道:“该回去了,不然冻着了又该生病了。”

    风吟睁开有些迷蒙的眼睛,看着天空道:“是啊,我也该吃药了呢。”本还想在这里晒晒太阳的,看来今天是不行了。

    回到小院时,正赶上婆婆将药端上桌子。那么大那么黑的一碗,看得人心里直发苦。

    这些药都是婆婆每日在小院角落的柴房里熬的,从不许旁人插手,风吟有时想帮忙都会被拒绝,久而久之也就不再过问了。

    苦涩的药水进入喉咙的瞬间,风吟胸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想要呕吐的感觉,但眼角余光瞥见婆婆就站在身旁,便硬生生将那感觉压了下去,咕咚咕咚一气将一碗汤药喝光。

    婆婆看着风吟喝完药,脸上露出欣慰的笑,递过一碗冰糖山楂给风吟,道:“来,快换换口味。”

    风吟被药苦的直发抖,端起手边的茶盏灌了满满一大口茶,冲淡了嘴里的味道,才捏起一颗山楂放进了嘴里,细细地感受那酸涩中带着甜蜜的味道。

    婆婆看着她难得的窘迫表情,笑着摇摇头朝屋外走去。

    风吟知道这会儿婆婆肯定是去倒药渣了。婆婆是个迷信的人,熬药的罐子几年来都没换过,因为民间传闻药罐子用的越久的才越好,常换不吉利;药渣也必须倒在路旁,倒错了地方会惹来灾祸。

    婆婆也不愿走远,于是小院里路旁的榕花树边便成了药渣的聚积地,后来药渣堆地太多了不好看,婆婆就将它们晾在那里一日后再埋起来,这样也算没坏了规矩。

    只是可怜了那棵榕花树,日日浸在药味里。不过既然这药材中大部分是补药,多补补倒也没什么,谁叫那棵树和自己一样虚弱呢,正好多补补,好快长大。

    反正闲来无事,风吟跟在婆婆身后出了门,坐在屋门口的石阶上看着婆婆忙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