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一章 河西绝唱
正文 第六十一章 河西绝唱 (第3/3页)
暗掘地道,用棺材装满炸药埋在城下,又在城南用大炮猛烈轰击,炸得起义军血肉横飞。
起义军人心大乱。每天从肃州城中潜逃出来投降的回汉老百姓多达数百人。
左宗棠派遣投降的回回首领向城里的起义军官兵喊话,劝说他们出来投降,官府优待俘虏,给他们发放粮食和回家的路费。
马文禄看到形势日益恶化,起义的前途黯淡渺茫,思想开始出现了动摇。
11月4日,马文禄为了保存起义军将士的性命,毅然决定投降,派人送书信到清军大营。
左宗棠允准,要求马文禄先交出武器、马匹和回回人的花名册。
马文禄立即整理17000余件武器和人员花名册,率领起义将领出城,前往左宗棠的大营投降。
左宗棠下令将马文禄等9名将领全部捉拿,关入监狱。
他又命令按照花名册清点起义军人数。甘州籍1营800余人出东城门,由宋庆点验分管理。沙州籍2营700余人由北营金顺点验分管。西宁猎户1营500余人由徐占彪接管。循化撒拉营由刘锦棠监管。
各军接受的起义军按男女分别安置在附近空庄废堡里暂住,听候发落。肃州本地的6300多名起义军士兵留在东关。
肃州城里原有居民5万多人,经过9年的战乱只剩下了数千人。
阴历九月二十三日的午后,左宗棠下令将马文禄等9个部将斩首,其余的起义军士兵大多予以遣散。
陕甘起义军仅存的最后一个基地经过马文禄长达9年的坚守最终沦陷了。陕甘回回人反清的大起义就此拉上了剧终的大幕。
这场战争给陕甘两省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伤害。
战前,陕西的人口为1394万,甘肃的人口为1945万人。在战乱、灾荒和瘟疫的蹂躏下,陕西损失的回汉人口达622万人,甘肃(包括今宁夏、青海西宁市和海东市)损失的回汉人口接近1400万。清军在金积堡杀害5万多人起义将士,在西宁杀害了近1万人,在肃州杀害了2万多人……
朝廷对陕甘反清起义军采取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的旧模式“斩草除根”。1867年10月份,刑部主事王柏心还在激战犹酣的时候写信向左宗棠出谋划策:“我认为要除掉回回人中勇敢和狡黠的人。剩下的既然不能全杀光,等到他们畏惧投降以后,派军队将他们迁移到西宁、甘南或者延安、榆林的边外,单独设立回回村,不能与汉人杂居。”
他建议道:“挑选他们中忠诚老实的人组成维持队自己管理自己,以后不要再出来生事了。这样就可以保证长治久安了。”
正如王柏心所言,朝廷对参加起义的群众强制进行发配性的迁徙。朝廷把1万多陕西起义军的亲属强行安置在平凉与华亭交界的化平川、圣女川等地,稍后又把3000多甘肃起义军的家属押解到附近的荒凉之地。朝廷还分两次将3万多关中回回人迁移到甘肃的平凉、清水、秦安、安定等偏远地区,把肃州城里支持起义军的回回老百姓全部赶出了城市。
被强制迁离家园的老百姓的家资和田产或者充公分配给他人,或者放上一把火烧毁。当老百姓提出返回原籍的正当要求时,朝廷严厉地表态:“概不准逆贼再行入境。”
安置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老百姓,同样是到处安插,却采取了不同的标准:汉人可以在靠近城市和道路等生活方便的地方安家。回人必须要打散安置,以便达到拆散族群、孤单势力、没收权力的久远之图。
起义军的亲属被强行安置在自然条件较差荒僻和偏远的地区,多半在“贫苦甲天下”的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甚至是干旱地区中条件最恶劣的山川。这里气候干燥,土地贫瘠,水源匮乏。一贫如洗的回回老百姓来到这里,只能在山坡上挖个窑洞栖身,苦寒无比。
马占鳌不仅协助清军扑灭了西宁和肃州两地的起义,而且忠实地履行朝廷代理人的职责,一家独大。马占鳌和他的后代是除朝廷之外镇压起义军最大的受益者。他和马海晏、马千龄等人一同收编为清军的河州镇马队,担任了指挥长官,归属董福祥的甘军。去世以后,他的职务由儿子马安良接任。
马海晏在平定西北各地的起义中也是屡建战功,升为副旗。他的两个儿子马奇、马林和孙子马芳后来先后统治西北,权倾一方。
民国期间的宁夏马家军和青海马家军的兴起,都与马占鳌和马海晏有着直接的关系。确切地说,马占鳌和马海晏为马家打开了通向权力的大门。
与此同时,俄国依靠先进的火器和制度上的优越性,控制了哈萨克草原,征服了乌兹别克人建立的浩罕、布哈拉和希瓦3个独立汗国,最后渡过阿姆河,控制了土库曼人的家园,与英国私分了塔吉克人和吉尔吉斯人的帕米尔高原,完成了对花剌子模故地390万平方公里的征服。
俄国和大清两大帝国瓜分了中亚和回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