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六章 再下西洋
正文 第四十六章 再下西洋 (第3/3页)
马欢带领几个回回人专程去朝拜了天方国的汉志(即圣城麦加)。
郑和的船队离开了天方国,第一次航行到了非洲东部的麻林迪(今天肯尼亚的马林迪)。
麻林迪的国王热情地接待了郑和的船队,接受了郑和代表永乐帝朱棣赠送的丝绸和瓷器。
在郑和启程回国的时候,麻林迪的国王特意派遣特使带上麻林迪的特产——一头麒麟(即长颈鹿),跟随郑和的船队前往大明帝国。
巩成祥从来没有见过长相这么奇怪的动物:身体的形状和毛色像中原森林里的鹿獐,脖子却长得出奇,上面还顶着一个长着短角的小脑袋。不过,它的脾气倒是很温顺。
巩成祥在没有事情的时候便拿些树枝和蔬菜来逗麒麟玩。
麒麟看到树枝和绿菜,便会岔开四只蹄子,用力地蹬着地板,垂下来长长的脖子,再伸出细长的舌头,卷上绿叶送入口中咀嚼。
一天,巩成祥不解地请教郑和道:“郑大人,这只麒麟高大无比,运回应天府以后关在哪里呢?”
郑和微笑着说道:“为什么要把它关起来呢?它本来就生活在旷野的大草原上,自由自在的。如今,你却要违背它的天性,将它圈养起来,岂不是违反了天伦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
巩成祥觉得郑大人好像是在说这只麒麟,又好像不是说麒麟,其中包含着某种人生的道理,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永乐帝朱棣看到郑和船队带回来的麒麟,感到十分新鲜和有趣,携带徐皇后、众妃子和皇子们前来欣赏。
徐皇后雍容典雅,高贵大方。她微笑着说道:“这只麒麟既让人怜爱,又让人感到可笑。”
朱棣把眼光转向徐皇后,饶有兴趣地问道:“请皇后说说看,我们大家也听一听?”
徐皇后不紧不慢地说道“说它怜爱,是因为它那个细长的脖子高高地仰着,很是辛苦。说它可爱,是因为它那个小小的脑袋左摇右晃,犹如聪慧的幼儿。”
徐皇后的话引得众人哄然大笑起来。
1417年6月,郑和率领船队又要出发了。
这一次,巩成祥刚刚娶了媳妇,被郑和特别批准待在家休息。
船队临行的那一天,巩成祥早早地来到了港口,对郑和的其他侍卫再三叮嘱道:“你们一定要照顾好郑大人,不得有任何闪失。”
众侍卫连连承诺。
郑和率领的船队首先来到了福建著名的港口城市泉州。
郑和在泉州遇到了南宋时期泉州市舶使回回人蒲寿庚的后裔蒲日和。
蒲氏家庭是东南地区有名的航海世家,并且熟知海外的事务。蒲日和信仰虔诚,热心于回教,曾在大元末期与金阿里共同修建了泉州的清净寺。
郑和起用蒲日和跟随船队一起下西洋。
离开泉州的前夕,蒲日和带着郑和专程来到了灵山圣墓,敬拜圣贤,行香游坟。
大唐初期的618年至626年间,阿拉伯的穆罕默德派遣4位贤徒来到了东方。他们分别在广州、扬州和泉州传教。其中的沙士杰和万尕斯终身在泉州传教。他们无常以后就埋葬在泉州城外的一座小山上。
葬礼的当天晚上,那座小山的山体突然呈现出一片光亮。
人们传说那是贤徒显灵现圣,所以就把他们的墓地叫做圣墓,把那座小山叫做灵山。
圣墓的前方有一块天然的巨石。大风吹来,巨石摇摇欲动,因此叫做风动石,是福建省的三个风动石之一。风动石成为了泉州的一景“玉球风动”。
泉州知府周道光在巨石上题刻了“碧玉球”三个大字,后人又在上面刻上了“天然机妙”四个字。
蒲日和为郑和的行香游坟写文立碑,给后人研究郑和下西洋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他们从泉州出发,穿过台湾海峡,经过南海,再到占城和爪哇,最远到达今天东非的木骨都束(今天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卜喇哇(今天索马里的布腊瓦)和麻林迪等国家。
1419年8月8日,郑和率领船队回到了大明。
蒲日和归国以后被永乐帝朱棣加封为泉州的卫镇抚,并负责管理灵山的圣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