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银河年

    第270章 银河年 (第2/3页)

。柯伊伯带中有着这种轨道的天体统称为类冥天体。

    离散盘与柯伊伯带是重叠的,但是向外延伸至更远的空间。离散盘内的天体应该是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过程中,因为海王星向外迁徙造成的引力扰动才被从柯伊伯带抛入反复不定的轨道中。多数黄道离散天体的近日点都在柯伊伯带内,但远日点可以远至150天文单位;轨道对黄道面也有很大的倾斜角度,甚至有垂直于黄道面的。有些天文学家认为黄道离散天体应该是柯伊伯带的另一部分,并且应该称为"柯伊伯带离散天体"。

    阋神星(136199 E

    is)(平均距离68 天文单位),又名齐娜,是已知最大的黄道离散天体。该矮行星距离太阳140亿公里,此外,它还有一颗卫星。从而引发了行星的辩论,在发现时候有人声称是太阳系第十大行星,但是随后冥王星落败成为了矮行星,经过激烈争论后,天文学家最后投票将太阳系行星减为8个,并将冥王星归为“矮行星”,此类别还包括厄里斯和小行星谷神星。

    美国加州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2003年在太阳系的边缘发现了这颗行星,编号为2003UB313,暂时命名为齐娜,直到2005年7月29日才向外界公布这个发现。据悉,各国天文学家于2006年8月24日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否认其为大行星。

    据介绍,齐娜的半径约1490英里,较太阳系边缘的矮行星冥王星还要大77英里。而齐娜距离太阳90亿英里,这个距离大约是冥王星和太阳间距离的三倍,也就是大约97.6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指的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齐娜绕行太阳一周,得花560年。

    这个星体呈圆形,最大可能是冥王星的两倍。他估计新发现的这颗星星的直径估计有2100英里,是冥王星的1.5倍。

    这个星体与太阳系统的主平面保持着45度的夹角,大部分其它行星的轨道都在这个主平面里。布朗说,这就是它一直没有被发现的原因。

    2016年1月20日,美国科学家宣布,在太阳发现一颗未为人知绰号“第9大行星”的巨型行星。《天文学杂志》研究员巴蒂金(Ko

    sta

    ti

    Batygi

    )和布朗(MikeB

    ow

    )表示,他们通过数学模型和电脑模拟发现这颗行星,虽然没有直接观察到。该星体质量约是地球的10倍,轨道与太阳平均距离比海王星的远20倍,这颗新行星绕太阳运行一周需时1万至2万年。这行星质量约是冥王星的5千倍,科学家认为这颗行星属气态,类似天王星和海王星,将是真正的第9大行星。

    太阳系于何处结束,以及星际介质开始的位置没有明确定义的界线,因为这需要由太阳风和太阳引力两者来决定。太阳风能影响到星际介质的距离大约是冥王星距离的四倍,但是太阳的洛希球,也就是太阳引力所能及的范围,应该是这个距离的千倍以上。

    太阳圈可以分为两个区域,太阳风传递的最大距离大约在95天文单位,也就是冥王星轨道的三倍之处。此处是终端震波的边缘,也就是太阳风和星际介质相互碰撞与冲激之处。太阳风在此处减速、凝聚并且变得更加纷乱,形成一个巨大的卵形结构,也就是所谓的日鞘,外观和表现得像是彗尾,在朝向恒星风的方向向外继续延伸约40天文单位,但是反方向的尾端则延伸数倍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