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山镇 第七章 项家“清倌人”

    第一卷 山镇 第七章 项家“清倌人” (第3/3页)

来大哥二哥,他要布置新的匠作方案。

    首先是找人专门烧制焦炭,他解释了半天,木头可以成木炭,煤炭也可以成焦炭,木炭比木头好用,同样焦炭比煤炭更好用,找老炭翁,他们有办法,煤炭过几天就会大批的运到。

    二是多准备钳锅,轮流上炉,提高产出,同时改燃焦炭,冶炼精钢。

    三是多准备模具〈范〉,一次性铸件成形,减少锻打整形的时间,提高工效。

    四是再招三个帮工,分工负责,流水作业。

    “老三,你这是从那里学来的?”二哥好奇问。

    “别问了,按本掌柜的要求办就行。”

    “呃……”

    煤炭大批运到,制焦炭摸索两窑后,没有问题了,按照少掌柜的布置,铺里有条不有条不紊地“流水作业”,张应泉乐了,事半功倍!

    老张家的“三把刀”,又回归到鼎盛时期,人员少,质量高,产量更高。

    理顺了匠铺后,张应泉又出妖蛾子。

    一、改变匠铺工制,“七休一”,也就是干六天活,休息一天,有人问:为么是七天,五天或八天不行?张应泉笑而不语。

    二、开识字班,所有学徒、帮工,晚上都要来参加学习,要求一年内学会二百个汉字,理解五篇古文经典,会写自家人和张家人的姓名。否则……。

    教书先生现成的--项纤云。

    其实在乡间,能去学手艺的人,都是人精,不笨。不花钱学识字,又能盯着别人家漂亮的小媳妇看,何乐不为?

    大哥二哥,俩嫂子也参与了进来,多识几个字是好事,张家人本来就不封闭,还有镇上几个好热闹的后生也挤了进来,二十多人,满满一堂。

    张家铁铺,从根上就与外界不一样。

    项纤云来到山镇后,开始有点不适应,听了一首歌,坚定不移地留了下来。

    张应泉觉得生活单调,一直想制一把吉他,后世他也经历过痛苦,人说:男愁唱,女愁哭。是那时弹练出一手好吉他。

    现在做把吉他不难,铺里雇用的木匠手艺一流,也有上好的木料,但是他没法做琴弦,古琴弦怎么制的也不知道。

    项纤云的古琴终于让他窥其究竟,原来是天蚕丝制成,于是他让木匠按他要求,用上好的古木制了一把吉他,并把古琴上的弦拆下来“借用”,捣鼓两天终于搞出动静了。

    傍晚,山涧纤云飞渡,一天的忙碌松弛了下来,张应泉坐在石磨盘上,短发形象,抱着个大扁葫芦般的琴,说不出地古怪,他拨动琴弦,如行云流水,珠玉落盘,美妙的韵律,轻声吟诉:

    道不尽红尘奢恋

    诉不完人间恩怨

    世世代代都是缘

    ……

    人生短短几个秋啊

    不醉不罢休

    东边儿我的美人哪

    西边儿黄河流

    ……

    愁情烦事别放心头

    项纤云听痴了,张应泉有多少故事?这种如吟如诉般的唱法,又是跟谁学得?有这种情怀的人绝非池中之物,真是迷一般的山镇。

    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也罢!不走了,切莫渺渺茫茫来又回。

    用后世的手段泡大清朝的妹,肯定是秒杀加绝杀。还让不让人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