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山镇 第九章 “双喜”临门

    第一卷 山镇 第九章 “双喜”临门 (第2/3页)

泉牵着项纤云手:“走,去教堂看看!”

    “教……?”

    村口的这座基督教堂,朴实无华,若非房顶上的十字架,没人会当它是洋教堂,就觉得怪怪的,这门怎么开在山墙上?咦?房屋的朝向怎么侧过来了?

    此时,比特与约翰远远就迎出门。

    “哈!我的朋友。”

    花轿路过村口时,他们就认出来,新郎竟然是那个会英语的青年。

    “愿意举行一个,不一样的婚礼吗?”

    “我和我妻子都没受过洗礼。”

    “没关系,我的孩子,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不因没受洗礼,就被遗忘!”

    “好吧!我该做什么?”

    “来!”

    西式婚礼简单太多,无非都是后世电影中的那一套,一会儿就结束了,让人觉得就是敷衍了事,以至于项纤云还在云里雾里,她拉着张应泉的袖管问:“这就结束了?”

    “在上帝面前,我们已经是合法夫妻了。”

    “我们不是向耶稣行的礼吗?”

    “是呀!”

    “上帝又是谁?”

    “嗯,也姓耶,叫耶和华,耶稣他爹!”

    翻眼。

    老比特摸出两枚铜制戒指,给两位新人戴上,普通到不行的戒指,唯有上面的小十架犹如神在招唤。

    小约翰坐在那架土到不能再土的管风琴前,弹奏着悠扬而永恒的乐曲。

    “有一个问题,我询问过许多清国人,都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比特看向张应泉。

    “请说!”

    比特的汉语不行,结结巴巴比比划划,还夹着洋话,讲述了清国人自己都没有搞明白的一个事实,一个哲学问题。这个问题是比特通过观察教区内的信徒才发现,有些教民对上帝不可谓不虔诚,可他们回家后依然会上香拜佛、敬祖,跪佛、道、天地的虔诚态度,与拜上帝一般无二,清国人的传统信仰到底是什么?

    一个好的传教士,首先必须是一个哲学家。

    这个问题不好解释,即便是后世,也是前沿学问。

    “这么说吧!西洋宗教经历过两个阶段,起初是多神教,渐渐演化到一神教。而东方宗教至今还处在多神教的阶段。”

    “不可思议!”

    “其实这样说也不准确,大清国以教化立国,当今社会有一无形的宗教力量,控制着整个国家,包括人民、意识形态、还有文化,甚至是行为准则。”

    “什么宗教,这么大力量?”

    “儒家文化,你也可以看成是儒教。其教义已融化在我们的语言、文字、历史、思想中,非常强大,它已经不是一个形式,而是不可分割地存在。它比耶稣早诞生五百年,儒教也是一个包容的宗教,所有传入东方的宗教,都在儒教的影响下发生改变,信儒教的人,你可以同时信任何教,不会有冲突,西方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等,在清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

    “伟大的儒教?让我好好想想!”

    “这就是为什么你的教民即能接受上帝的存在,又去拜佛祖,甚至也虔诚面对道家阴阳祖先等,这不是多神的体现,而是儒教思想的包容特性的体现。不知我说明白了没有?”

    “有点明白了,我必须观察、验证。”比特点头不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