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山镇 第二十一章 厘金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一卷 山镇 第二十一章 厘金 (第1/3页)

    朝廷寅吃卯粮,终于没钱支撑这个纷乱的局面了,官方铸造局,卯足量铸铜钱,铜不够,猛加铅,再不够,铸铁钱,铸到烂,还翻出花样,什么‘当十’、‘当五十’,一枚非当五十枚用!这不就是通货膨胀吗?但,依然解决不了朝政缺钱的问题,无可奈何,同意各地收取厘金,以维持朝廷运转。

    各巡抚衙门,就地收取厘金,就地编组团练,扩大征招兵勇,维护地面安宁,却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这是大厦将倾的前兆呀!

    人说: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朝廷这口子一开,传到州府县甚至到住屯兵勇处,大家一拥而上,设路卡、收厘金,理直气壮,皇上还不差饿兵不是?这江山……?

    但凡王朝已朽,必行苛政,民众倒悬于水火。

    其实,清朝后期的工商发展有点畸形,由于金融体系落后,朝廷想收工商税亦无从下手,许多商家依然采用传统的易货贸易方式,民间交易就更没头绪了,论堆趸货,八只羊一头牛,一扬鞭子完成交换,各奔东西,官家睁着眼睛收税,都没个明定依据,以至于投机商人赚钱,朝廷捉襟见肘,实在没办法支应开销,方才搬出臭名昭著的厘金制度,。

    所谓厘金有两种一种叫活厘一种叫坐厘,坐厘就是论铺面收商税,是逃了和尚逃不了庙的那种,属营业税。至于活厘反而单纯得多,就是设一路卡,抽过往货物的钱,属交易税,然而八仙过海,跑、混、逃、漏无所不用其极,大宗商货能收上个十之五六的税就不错了,而盘剥小民却实打实,从不手软。

    厘金数量虽说不多,各地不同,缺钱多收,不缺钱少收,有千分之十到千分之四十不等,但经不住层层收,无节制地收,当地州府收过了到下一地依然再收一遍,理由不解释,杭州府收的钱会给衢州府用吗?

    这厘金恶名昭彰,有如山匪收买路钱。

    出入山镇的谷口,竟然有官家兵勇设卡收厘金,虽说离山镇还远,但这是从金县进山镇的主要通道,是谁动心思,动到山镇的头上?

    自从捣鼓出炸药后,张应泉就召集山民们整修这条山路,至少能通大车吧?你别说,这炸药、洋灰还真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利器,一年后的今天,这山中的路已经初见模样,虽不比官道平整,但也能行骡车,跑山马〈矮马〉,大大缩短山里人的通行时间。此一来进出山里的货物就有点多,许是被官家盯上,也不定,山匪想干不敢干的事,官家当仁不让。

    张应泉心里不平衡呀?虽说自己的许多货物挂布政司名头,不缴厘金,但进出山还有许多日杂货物,不免被官家盘剥一遍,心底不爽。

    官家缺钱就堵在我们小民的家门口收厘金?凭什么?

    “武大哥!”张应泉找来武能竟,前些时又招收了一队义勇团员,暂交给武能竟负责,这样一来义勇团就有了三个队足六十人,初具作战规模:“近来训练得如何?”

    “不错,近日准备拉出去野外训练。”

    “有件事,你看能不能顺便办了!”

    “大掌柜明示!”

    “谷口有一队挂着官府名号的兵勇在收取厘金,真他妈莫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