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刘五爷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一章 刘五爷 (第1/3页)

    山村的日头总是出来的太晚,等到太阳的光线穿透村前的东山头,村里的人已经在地里忙了两个活计了,正直秋忙季节,由于地处北方的山陵地带,所以庄稼地像一块一块不规则的地图,东一块西一块的坐落于山脚下,而村庄更像是一个刚睡醒的孩子,被周围的群山环抱。因为地理原因,虽说是背靠山,却不能靠山吃山,而水更是深山里蜿蜒而下的小溪,鱼贯穿梭于村与山之间,所以更谈不是靠水吃水。这里的人们只能靠稀薄的土地勉强过活,好一点的人都外出务工,只有年节的时候,外地务工的人们才会三三两两的回到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村落。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人口稀疏,在穷乡僻壤的现实情况下,这里显得更是十分的落后,正所谓穷山恶水出奇事,我们的故事就从这样的地方一点点的漫展开来....

    村子不大,也就是四十户左右人家,村子被环山包围,唯一跟外界连通的路,是一条三米渐宽的土路,从南村口的牌楼开始横贯村落,一直延伸向北。因为村口处这个不知名的牌楼,具体什么年代建成的也不得而知,由于年久失修,显得极度荒破。村子叫高家楼,至于村名的由来,我想应该是跟这个牌楼有关。

    “刘五爷,听说昨天夜里村东头李二寡妇家的锁坏了,好像有人半夜看到你在她家周围转悠来着”,

    “五爷,五爷过来歇会儿,给大家唱两嗓子啊”。

    路边地头儿几个妇女东一嘴西一嘴说个不停。

    就看着有个人背着一捆子大豆秧子远远的走过来,这人六十出头,戴着一顶破旧的狗皮帽子,这个帽子看着是有些年头儿了,帽子边沿儿被磨损的严重,太阳光一晃闪闪发亮,帽子底下是一张蜡黄的脸,高耸的颧骨四周横七竖八的布满了皱纹,不过眼睛似乎与布满沧桑的脸显得格格不入,目光深邃而有力,就像可以穿过黑夜的光线一般,嘴里叼着一根铜杆儿烟袋锅儿,而烟斗的前端绑着一个羊羔皮的烟袋儿,黑黢黢的磨得就像被包浆一般,随着他走路的步伐不规则的晃动着。

    这个人走到跟前儿,抬头瞅了一眼地头儿的妇女们,右手把嘴里的烟斗拿了下来,只看他的右手似乎不太一样,细一看他的右手是断了一节小拇指的。没有说话,只是嘴角略略的抽搐一下,牵强的挤了一个笑,脸上的周围被这个笑挤得,让皱纹显得更加深了一层。然后低头走了过去。

    这个人就是人们嘴里的五爷,姓刘,单名一个代字,但是村里的人们似乎早已忘记他的名字,都称他为刘五爷,至于为什么是五爷,可能是排行老五,这个就无从说起了。他是村里的光棍儿,无儿无女,而且没有亲戚,听说早些年他的上辈儿是从外地逃荒而来的,具体什么地方没人知道,只知道他的父亲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病死了,只剩他一个人。这个人年轻的时候是个很利索儿的人,自从他父亲死了以后,他就跟一个跑生活的人学了一个补锅修盆的手艺,也就是民间所说的补匠,这个手艺在过去老一辈里,确实是一个技术活儿,走街串巷,东奔西走,这些手艺人也被人们统称为“九佬十八匠”。“九佬”指的是阄猪、杀猪、骟牛、打墙、打榨、剃头、补锅、修脚、吹鼓手这九个行当;“十八匠”包括金银匠、铁匠、木匠、箍匠、篾匠、弹匠、剃头匠、皮匠、伞匠、雕匠、称匠、锔盆匠、补锅匠、织布匠、磨剪铲刀匠、石匠、刻章匠、纺线匠。而刘五爷做得活计,就是这里面所指的锔盆匠和补锅匠。

    而这个锔盆补锅匠又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专为达官、王爷、贵族、八旗子弟们享乐而服务的锔瓷细活,即“当活”,也叫“秀活”,做出的活计也是美妙绝伦,精巧细致。另一类也就是刘五爷这一类,就是需要走街串巷,以修补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的锔瓷修复手艺被称为“行活”。

    那些年月刘五爷确实也是吃了一些苦,每天伴随着“锔锅……锔碗……锔大缸……”的吆喝声,开始了一天的生活,这个行当有自己专门的手艺工具,并将它们全部放在小木箱或者布袋中绑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