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没什么卵用的活字印刷

    第十七章 没什么卵用的活字印刷 (第2/3页)

有《礼记》这样的“大部头”,十万字需要的雕版上千块,耗费颇大。不过如果保存得当,雕版可以使用很长时间,不像活字印刷那样用过一次就拆散掉,下次要加印就必须重新排列。

    而且雕版印刷的版面,看起来可比活字印刷的漂亮多了。

    一张雕版一般都是由一个人完成,风格一致,排列整齐,而活字则是由多个匠人完成,字体大小、风格不统一不说,文字排列的时候还非常容易出现横字、倒字等情况。以至于后世专家们判断一本古籍的印刷方式时,出现类似错误往往都会成为判断为活字印刷的理由……

    这种情况下,文人们自然更喜欢雕版印刷的版本。

    当然了,上述这些其实都是细枝末节,并不是阻碍活字印刷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上辈子孙鹏对这个问题好奇的时候曾经专门去研究了一下,看过一些小牛们的解释,然后才发现真正的原因——太贵了!

    没错,活字印刷的成本太昂贵了!

    木活字和泥活字等等成本略低,但是非常容易损坏,不停更新替换的成本太高,大规模印刷的意义其实并不大。而纯手工制作金属活字的成本极为高昂,清代有个福建人曾经花费二十年时间,用二十多万两白银的代价制造了四十多万个铜活字,投入之大可想而知。而且和只要认识字母就能挑选活字的西方不同,古代汉字上万个,即使常用的也有两三千,普通匠人哪里都能认识全了?就算让识字的人去排版,光是有条理的管理、挑选那些金属活字,就需要一整套的检字方法来配合。

    除了成本问题之外,技术的限制也让活字印刷看起来不那么美好。

    活字印刷看起来非常简单,后世网络上的那些小清新视频也让这项技术看起来是那么简单,似乎只要刻一些字排在一起,用纸用墨那么一刷……

    可那终究是小心翼翼的只印了一张,你印个上百张试试?你印一本书试试?

    “唉,糟蹋啊!”

    一想到自己明知道发明出来其实用处也不算太大,至少短时间内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