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第2/3页)

弟子孟轲再谈谈先圣之道吧!”

    孟轲向四周一拱手。“先师已讲,仁、义、礼、智、信。仁:爱人,正如刚才禽兄所讲。

    义: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

    礼:礼法,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社会。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智:指知识、智慧。教天下百姓,使人人都有知识、智慧,何愁无礼,无义,无仁。”

    满院传来喝彩声。

    “信,言行一致。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礼”就是一种法的形式,倘使人人有礼,讲信,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国家自然土下通畅,要那些繁琐的法条和苛酷的刑具做什么呢!”

    院子里又是阵阵喝彩声。

    鬼谷看着大家的表请,目光落到文秀公主脸上,一愣。文秀公主却做了个鬼脸后,将头转向一边。

    院里议论之声此起彼伏,声音越来越大。

    墨翟正要讲话,公孙鞅已向周边拱手,院内安静下来。

    “公孙鞅代先生李悝谈谈治国之法。”他放下手,直起了身子。“当今诸候国内,纷争不断,何也?利益分配不公,无标准可依。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百姓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才能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

    法律面前人皆平等,法律面前奖惩有据,这才能使国家稳定,长此则国富民强,安居乐业。”

    院内又是一阵喝彩声。

    “法律能‘定分止争’,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人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法律能‘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最终目的还是富国强兵,取得战争的胜利。

    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所以“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