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熟悉窑岗

    第三章 熟悉窑岗 (第3/3页)

木几乎没啥感兴趣的,唯一感兴趣的的就是那座倒塌的缸窑。有缸窑,说明这就有烧缸的材料,那可是耐火材料啊,以后一定用得着。另外烧缸也是个好买卖啊。现代社会也离不开它啊。以后搞化工,那可是腐蚀材料的容器啊,住宅的上下水都可以用它。

    进了刘家,见院里拴着一头黑毛驴,停着一辆木轮驴车。黄玉坤喊了一嗓子:“大哥和嫂子在家吗?”

    门帘一挑,出来一个四五十岁女人来,说到:“在家。哟,是黄家妹子啊,屋里坐。”

    “嫂子,这是我娘家表哥过来看我和孩子,也过来谢谢你和大哥,没少帮衬我们。”

    “嫂子,谢谢您,我一来,妹子就不住说,您和大哥没少帮忙。”张知木上前说。

    “屋里说吧”这时刘满堂出来了。也就是五十多岁,满脸灰土。不像前世电影演的那些地主。看来刘满堂真的是那种“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的地主。

    “嫂子,先把苞米面收着。”进屋前,黄玉坤把一瓢苞米面递了过去。

    “哎呦,你看你借平瓢,还一满瓢。孩子们还有吃的吗?你看你急啥!”刘家嫂子接过苞米面。大家就进屋聊了一会。

    回到家,黄玉坤又盛了一平瓢苞米面,领着张知木到东边王本生家。王家原来是刘家的长工,从小就在刘家,会侍弄牲口。可刘家大牲口早就卖了,就开始租刘家的地种,房子也是租刘家的。有个儿子,上回刘富贵回家,跟刘富贵走西口去了。就剩两口子在家。

    这两口子明显比刘满堂两口子老得多,接过苞米面手都在抖,正为吃的发愁呢。去年又是大旱,一亩地秋天收上来比种子多不多少。别说还地租了,吃的都没有,好在刘家也没太催着要。不过已经欠两年地租了,正愁得没办法。老王说:“东家还有头驴,拉点水浇地,也勉强糊口。我们靠人挑,累死也救不活几颗苗,只能浇几棵苗,保种子。没了种子就全完了。”

    东边另一家情况也差不多。两口子带一儿一女,租的地靠河近点,比王家好点不多。

    中午吃过饭,张知木说要出去逛逛。黄玉坤说在家做衣裳,俩孩子都要跟着出去,张知木就带这俩孩子出去了。

    下了坡,就是通往杀胡口方向由南向北的一条官道,官道西侧就是小凌河。据刘满堂讲,小凌河向北三十里与官道分开,向西北五里与一个叫西山泡子的湖连着,雨水大时河水就多。向南不远又拐向西南,在有八十里汇入汾河。来到路边的河岸上,张知木才明白,为什么守着河边地还旱的如此厉害。此地土层太厚,雨季水大时,冲刷的特别厉害,河底很深,一直到露出石头。窑岗附近,河底到到岸边垂直距离少的有二十米,高的有三十多米。一个壮劳力,一天能挑几担水到岸上,还要挑到地里。大面积干旱,若是用人力挑水上去浇地,那是不现实的。现在水不是很多,有些地方,直接就可以趟过去。下到水边,见河里鱼还不少。张知木想起来了,山西人以前是不吃鱼和鸡的。听支援三线的老人说,山西人不吃鱼和鸡。他们刚到山西时一只老母鸡才五毛钱,到汾河去钓鱼和捞鱼差不多。不过现在大旱,饿着了该吃鱼了吧,怎么也比吃人肉强吧?

    想着,张知木故意问小姐弟俩:“你俩想不想吃鱼?”

    “啊!吃鱼?河里的鱼能吃吗?”小青小手捂着嘴表情夸张地说。

    “没吃过吧?那是没人会做,等有时间我做给你们吃。”

    “我不吃”小虎也说。

    “不吃?等我做完了,你们会打破脑袋的抢着吃。哈哈!”张知木说完。小姐弟俩也跟着笑了起来。

    缸窑在岗北半里山脚下,整整倒塌了一半,窑四周已经长满了灌木杂草。窑后山脚就是取缸料处。

    张知木寻了根树枝,拔了拔树枝杂草向里望了望,没敢进里面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