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神与人的智慧

    第二十五章:神与人的智慧 (第3/3页)

猛地停下脚步。他踮起脚尖,向人群中望去。只见食肆的掌柜上前行出两步,扶起那弯腰施礼的低矮男子。

    “以小兄弟的才学何不去学堂任教?像您这样的士人,我们野宰大人定会十分赏识。”

    王诩细细打量着二人。在他的想象中,墨者应该是提着三尺长剑,仙风道骨的洒脱,如同侠客一般的存在。为何眼下的墨者看上去如此的不伦不类。金刚与正大的组合又是个什么鬼?

    他自嘲一笑,觉得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毕竟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是强大的。非儒即墨,能与儒家平分秋色。在街上遇见个墨者也不是奇怪的事情。活的墨者也见过,准备转身离开。只听。

    “不知掌柜可否为在下引荐?”

    “好说!”

    掌柜笑眯眯的应承,刚扶起少年,一抬头便瞧见了王诩。

    “咦?大人!”

    围观的人群霎时间全部向他投去目光并纷纷抱拳施礼。这尴尬了。

    随后众人被掌柜劝说,各自散去。王诩无法逃遁只好彬彬有礼的带着二人进入食肆,在二楼寻了处僻静的位置坐下。准备开始面试。相互自报家门后,他直接切入正题。

    “礼、乐、射、御、书、数,不知仁兄可以教授哪儿些?”

    少年轻握了几下手心。

    “呃...书倒是没什么问题。数嘛,也知晓一些。”

    “不知仁兄可有佳作,让在下拜读一番。”

    这时的书并非四书五经,而是教人识字与写作。一般想要成为教书先生的人都会拿着自己写的文章前来应聘工作。面试的人大底看看文章的深度就能知晓对方的学识。

    “没带在身上。”

    “无妨!口述即可。”

    少年犹豫了半天,猛地一拍手,开始复述起自己的大作。

    这时的学问人写文章,总喜欢选取先贤名人提出的一两个问题,然后进行解读,再附上自己深刻的理解。有些自负才高八斗的人还会影射些治国的方针在里面。

    王诩没想到面前的少年居然是在讲述木匠的技艺。比如,如何制作榫卯?木楔应当怎样接连?甚至还提到,经他反复试验,得出燕尾榫最是牢固。诸如此类的木匠术语。

    王诩一脸懵逼,听得莫名其妙。他们开办的是学堂不是技术学校。心中虽是佩服这年轻人在木匠方面的造诣,但谈论的话题似乎跑偏了。他想打断少年拉回正题,却不想对方滔滔不绝,说个没完没了。直到少年身旁的大汉腹中发出一阵打雷般的声响,这才停了下来。

    “滑厘!不就两天没吃饭嘛。至于在大人面前这般失礼?”

    王诩尴尬的笑笑。

    “呵呵...怠慢了。”

    随即让掌柜张罗了一桌饭食。准备请这两人吃顿饱饭后,打发他们离开。

    “诩尚有要事,先行一步。二位慢用。”

    “且慢!大人莫非是觉得工匠之道粗鄙不堪?”

    “岂敢。”

    少年似乎看清了王诩的心思。

    “崇尚工匠之道,既可强国富民,又可教化百姓。熟不知尚礼乃愚民尔。唯工匠之道可开民智。”

    或许是骗吃骗喝惯了,少年很懂得把握时机。

    “好大的口气。今日你若能自圆其说,诩不仅赠送钱粮,亦亲自为仁兄举荐。”

    王诩才不相信学了木工,人就会变聪明。他在幻境中早已被那套神的智慧理论深深折服。而少年的理论恰恰与之相反。他认为工匠的发明创造十分严谨,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都崇尚工匠之道。久而久之,这个国家不仅在科技方面会突飞猛进,就连人们的逻辑思维也会受其影响发生好的变化。形成全民崇尚学术研究的思潮。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这么做会影响到人们的交流与写作方式,做事的态度以及道德品行。

    姑且听听这新奇而有创意的想法。少年为了取信于他,拿出齐国来举例说明。

    崇尚经商与利益的国家,政府在决策上只懂得权衡眼前的利弊得失。长此以往民风也会受其影响,发生不良的变化。比如百姓会贪财惜命。倘若爆发战争将无人为国出力。齐国表象上强大,事实上只不过是纸老虎而已。

    听到此处,王诩一惊。少年似乎早已预见到齐国的没落,这与历史完全吻合。他随即又提出了更有深度的见解。

    周礼教化百姓要诚信待人。然而大周的统治阶级却未曾以身作则。想要人人都信守承诺,世间只有君子,没有小人。本质是在于通过工匠之道开启一条漫长的学习之路。人们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明辨是非,最终人人都能看清谎言,便不会被人蒙骗。如此一来,小人难做,世间的君子自然会多起来的。

    或许这少年人的话别人恐怕无法理解,而王诩却深谙其中的道理。纵观历史,这样的真知灼见,就连王诩这个现代的人也未曾仔细思考过。他不禁心中暗赞。

    礼教约束了人性,被压抑的人们只能通过想象来逃避现实。因为他们无法承受世人鄙夷的眼光,最终选择随波逐流,放弃挣扎与抵抗。

    在交流与写作方面,人们喜欢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来体现自身的学识,崇尚朦胧的美。因此,交流时彼此间喜欢揣测对方的心意。写作时则追求别人看不懂的意境。

    在做事方面,正是受到了长期交流与写作习惯的影响。往往重人,而不重事,这样的行事风格看似有些本末倒置。

    道德品行方面,是靠着礼教的行为标尺来衡量。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对自己或是对他人有什么好处?似乎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与认知,而是一味的盲从。也正是礼教的影响导致流言在百姓中可以疯狂快速的传播。民众无法在第一时间以单一的行为准侧去判断是非,而是臆想后将流言扩散。如此有所图谋的人便能借机愚弄百姓,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追求工匠技艺产生的教化作用,则与礼教截然不同。工匠为了发明创造在交流与写作方面会十分的直白易懂。做事更是脚踏实地的务实派,以智慧的成果来体现个人的成就。道德品行方面则更为质朴聪慧。在对抗流言时,他们会以工匠的严谨逻辑来衡量对错。更多考虑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流言出现?散播流言的人想达到什么样目的?谁是最终的受益者?或许看清其中的门道后,也只是冷冷的一笑,然后撂下句话。

    “关我屁事?”

    少年足足讲了一个时辰。满桌的饭菜早已被身旁的壮汉一扫而空。此刻王诩的内心波澜起伏。他傻傻的望着眼前的少年,惊叹墨家真是人才济济。

    “仁兄高才!受教了。”

    王诩恭敬的行礼后,从怀中掏出一袋铜钱置于案上。

    “明日巳时诩在此处等候仁兄。我们一同前往学馆。”

    说罢,他告辞离开。

    “嘿嘿。矩子真厉害!”

    “喂!你怎么...都吃完了?也不给我留点?”

    王诩行出几步便听到那壮汉称呼年轻人为矩子。之前相互自报了家门,只是知道少年名翟,来自宋国,其他的并未多想。

    此刻瞬间不淡定了。他转身跑了回去。对方以为他要拿回相赠的钱财,忙将案上的钱袋收入袖中。

    “你...你是墨翟?墨子?”

    “啊?我们...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