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求学不易

    第一百五十七章 求学不易 (第2/3页)

式。

    等到自己受教育,完全是被李县长用鞭子抽着学,填鸭式教育的好处就在于效率高,甭管有用没用,先塞进去再说,什么时候需要用了,再吐出来咀嚼消化然后二次吞咽二次消化,最终吸收。

    很恶心,但有用。

    当然也可以拒绝被李县长强制学习,结果就是被李县长抛弃,然后死于荒野。

    李解很热情,但也很无情,他只给“百沙”的文盲们一次机会,总算大多数文盲们知道好歹,仅有的一次机会,绝大多数都抓住了。

    那些没有抓住的,有的坟头草三尺,有的坟头都没有。

    能够楚国求学的人,大多数都是贵族,最不济,也是家中非常非常有钱。

    普通的有钱,是无法支撑楚国求学的。至少要做到家乡城邑中的前三有钱,才有可能出国到中原强国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

    但是,有钱和有身份,仅仅是基本要求,还有一个隐形的基本素质,那就是聪明和记忆超群。

    不聪明无法迅速领会知识要领,而如果没有超群的记忆力……知识要领没有多少次机会让你去记住的。

    中原列国之中,最优秀的学馆,往往在招生的时候,只讲一遍。没有书本,没有笔记,老师在讲坛上讲一遍,记住的留下,记不住的滚。

    仅此,就筛选掉了绝大多数人。被淘汰的这些人也并非没有了机会,他们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来获得二次招生入学机会,那就是游历。

    游历的过程中,找到这个学馆以前毕业的前辈,然后就能从前辈那里获得知识,背下来记下来,滚瓜烂熟之后,再去参加第二次的招生,这时候就比新生蛋子强得多,老师讲的题目兴许就是游历时候听过的。

    完成入学之后,要掏一大笔钱,学费是不会少的,至于日常的猪肉蔬菜禽蛋,都要想办法凑齐,还有房屋宿舍服装出行等等等等,甚至连某些老师的丧葬费,也是要凑钱出的。

    好在钱不是问题,能够获得学生身份的人,从来不担心钱,反而往往缺钱的那种人,会成为名人。

    因为在百万富翁眼中,万元户为了读书而不得不勤工俭学挣每个月千几百块的生活费,简直是令人感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