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天不留人雨留人

    第十七章 、天不留人雨留人 (第2/3页)

边上。

    蓝小花向张家永简单介绍了唐徕渠的历史。

    唐徕渠,穿省城而过,将省城中心地段分成为两个区,蓝小花的家,就在唐徕渠边上,高层楼房,俯瞰下去,唐徕渠沿岸风光净收眼底,走过唐徕渠上面的桥,对面就是万达广场,属于闹中取静的地方,夏天,漫步在唐徕渠边,享受着唐徕渠水带来的凉爽,别提多么惬意了。

    唐徕渠又名唐渠,建于唐武则天年间,后经各代整修,渠口开在黄河峡口旁,经黄河峡口、省城、县城等地向北流去,到煤城市兰山县终止,全长322公里,有大小渠道五百多条,灌田90万亩,最宽处30多米 最窄处5米 平均宽度24米,居塞北平原十四条大渠之首。

    这里是冲积平原引黄灌区,在古代无坝引水条件下,逐渐形成了多首制渠系,各干渠与黄河平行排列,将灌区土地分割为南北长条,造成直接从干渠开斗渠、农渠口,灌溉时常易决口。以塞上地区来说,由于渠道阻隔,除最西侧的西干渠外,其它干渠均不能安全退水入河,在河水上涨或暴雨时,渠水只能泄人湖沟,这就造成了历史上塞上平原中下游地区沟道混乱、洼地积水、湖沼密布的局面。大致渠道沿岸为地势较高的农耕地带,显然,渠道两侧地势较高是灌溉、渠道决口等带来泥沙逐年淤积所致,两渠之间则为湖洼地带,由西向东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种湖沼是随着灌区开发而出现的次生湖,自汉唐开始,至清初以后达到高峰,可称之为渠间洼地湖。

    清代乾隆年间,仅府城(今省城)附近即有长湖、月湖等有名的较大湖泊48个,河东河西均有七十二连湖之说。“连湖渔歌”为当时“朔方八景”之一,据称,“唐渠东畔,多潴水为湖,俗以其相连属,曰连湖,亦曰莲湖。在邵刚、李俊两堡间者最大,周环数十里,不生葭而水深多鱼,澄泓一碧,山光倒影,远树层匝,时有轻舟出没于烟波中,过者淼然动江乡之思,好一派塞上江南景色。”

    在封建社会,水利维修不利,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一遇暴雨山洪、黄河泛滥或渠道决口,往往“水潦横流,浸及陇亩,野生螟蟥,略无禾苗”,湖沼和田地汇成汪洋一片。

    三、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排水沟系,许多浅水湖泊与积水洼地疏干了,湖泊面积从以前的约79万亩下降到1958年约24万亩,1981年仅剩16万亩。现存湖泊的水深也大为缩小。此外,季节性积水洼地的面积比过去减少更多,塞上平原地理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徕渠流经省城市区13公里。2001年,省城决定对环境脏乱差、存在行水安全隐患的唐徕渠城区段进行全面整治、改造。政府确定,在保证农业灌溉和行水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空间进行生态环境园林景观营造。将城区段由南至北分“远古、现实、未来”三个主题区域。南部衔接宝湖湿地生态公园,建有太阳广场、水车景观,突出中国古农业文明的主题。中部以南塘湖景区、徕凤广场、西门桥文化广场、清韵广场为主要建筑物,北部以自然开阔的草坪及体育广场、阳光广场等展示未来,使这个城市渠道公园集塞上江南、民族之乡、西部古都特色融为一体。

    当地政府投资1.74亿元,对唐徕渠进行了为期四年多的综合环境整治,省城人民勤奋努力,把这条既具有江南风貌、又充满古老灌溉文化的唐徕渠,打造成了“亲水、爱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