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解试

    第二十一章 解试 (第3/3页)

就是考场最后面的茅房边上,现在正是天热的时候,吃住在茅房边上三天,还要答题,那种酸爽…

    每个座位就是一个简易的隔间,有一张书桌和椅子和一个摆放用具的台子,还有一个堪堪可以躺下的简易床板。

    替坐在哪里的考生默哀了一下,杨正把桌椅擦干净,把自己的东西放置好。

    在考生陆陆续续到齐后,负责监考的三个官员走进了壬丑号考场。

    带头的中年官员捧着一个红漆密封的牛皮纸袋,里面装着这场考试的考题。

    “本官是本场考试的监考,所有人不得喧哗,没有准许不许走动,更不得舞弊,一旦违反,休怪本官不留情面,开始考试!”

    考官说完,当着众考生的面拆开纸袋,取出里面的试题,试题共有三题。一题经义,一题诗词,再加上一题策论。

    三天的时间答完这三天就行,不得提前交卷。

    有吏员送来答题纸和草稿纸。

    答题纸是三份上好的宣纸,没有多,草稿纸就多一点。

    前两道题对杨正来说相对简单,比较考题都出自四书五经,这里面的题目再多也有个限度,而诗词,有大宋后面几百年的历史做后盾,他即使所知有限,也绝对够用了,对杨正来说这两道题简直就是送分题。

    策论的题目是关于南方叛乱平息后治理的,这倒是符合现在大宋的国情,这道题估计也是比重最大的一道题,不仅要有文采,还需要有一定的见识,而这道题也将刷掉大多数考生,毕竟南方实在太过遥远,很多学子根本不知道当地的具体情况,更别说写出相应的对策。

    文采这个东西可能真的需要天赋,杨正对自己的文采有自知之明,于是想要出彩,就只能在策论这方面下功夫。

    不同于杨正胸有成竹,按部就班的在答题,考场简直就是一副万生相,有抓耳挠腮冥思苦想的,也有胸有成竹,一脸淡定的。

    三天的时间吃住在考场,被后世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磨练出来的杨正倒是颇为适应,花了一天的时间做题,一天的时间检查誊写,又在考场无聊了一天的杨正在考试结束的玲响以后,一脸倦容的走出了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