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修院
静修院 (第2/3页)
。白沟移向淮河去,止罪宣和恐未公!这是老师那首著名的七律《白沟》。老师世代业儒,感念前朝。地不动,水在流,而天却变了。从这首诗中,我觉出老师还没有从金、宋的笼罩中走进元朝。既然这样,可我不明白,此前老师为什么还有一次出仕的经历呢?
我憋不住,就问已经开始掘地的梁泰。梁泰停止了劳动,擦一把汗水,拉我在桃树下坐了下来。师弟,老师命苦啊,他3岁识字,6岁能诗,7岁能文,可他一出生母亲就难产而死,8岁上父亲和祖父又一起没了。他连给老人办丧事的钱都没有。亏了他的继母领着他找到了翰林侍制杨恕帮忙,才把祖父和父亲安葬了。就因为记挂着杨大人的恩典,想还他的人情,所以老师就在杨大人和河北道提刑按察使不忽木的引荐下,来到了大都,擢拜承德郎、右赞善大夫。老师是大儒,但他不单单想读书,他还想从政。因为,太子真金礼贤汉儒,推行新政。老师想完成他父亲没有完成的意愿。他父亲只做了个小小的武邑令,最后穷困而死。老师穷怕了,老师想凭自己的学问博得富贵,兼济天下。所以老师就站在了真金和不忽木的立场上,积极地参与新政。可太子没能斗过忽必烈宠信的阿合马一帮人,他们谗言称太子想夺皇位,结果被皇帝废了太子。真金这回怕了火,竟然惊吓而死,成了朽木。老师寄托在真金太子身上的希望破灭了,他称母亲有病就辞了官,回到了三台镇隐居。对了,道恒,你读过老师那首《秋莲》吗?那就是他回到三台镇写的。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淀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我接着师兄的茬口吟了出来。我说,我不但读过,我还知道老师这样一隐居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