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攻略 第三十五章 越南兄弟占城稻

    婺州攻略 第三十五章 越南兄弟占城稻 (第3/3页)

一季,两季作物稀少,产量也不高。个人认为,如果占城稻普及,婺州能收两季。”

    “此言当真”,崔义玄霍然起身,直愣愣盯着武康。大佬们目瞪口呆,多收一季粮食,什么概念呀?这要传到朝堂,绝对天大的功劳,青史留名不在话下。

    武康不敢打包票,历史记载,占城稻唐末传入广西、云南,宋初引入长江流域,造成“江南熟天下足”。可现在是初唐,相差近三百年,此时的品种,和那时的差多少,谁也不知道。

    斟酌片刻,小心翼翼道:“水稻是喜温作物,热量越高,日照越充足,产量就越高。大唐由北向南,气候逐渐变热,临邑比大唐更热,稻米成熟周期更短,年收两季不在话下,三季都有可能。至于咱们婺州,我不敢打包票。”

    崔义玄眉头微皱,缓缓坐下,众大佬都有些失落。武康环视四周,呵呵笑道:“先不说年收两季,单前三个优点,就值得引进。万一成功了,结果不敢想象,万一‘婺州熟,天下足’,那...”

    众人先是错愕,随即莞尔微笑,这是异想天开呀。卢怀远首先发话:“占城稻四优点,随便拎出一个,都值得尝试。然口说无凭,不确定真伪之前,最好别上书长安。”

    “卢公言之有理”,司仓孙参军看向老崔,提出意见:“前不久刚上书,提出邮政快递系统,已然震动朝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再抛出占城稻,万一名不其实,恐遭恶意中伤,请崔公三思。”

    “请崔公三思”,仿佛约定好的,整齐喊出口号。武康不由得暗乐,都是老狐狸,当然知道过犹不及。邮政快递系统,等明年初见成效,大佬们官升两级。再抛出占城稻,还是官升两级,不可能一升四级。所以,功劳慢慢放,品级慢慢升。

    老崔眼睫毛都是空的,当然不拂众意,一锤定音:“空口说白话,没真凭实据,自然不能上书。但二郎想法很好,不能就此放弃,咱们婺州引进占城稻实验,诸位拿章程出来。”

    会场议论纷纷,大佬交头接耳,几分钟后司士魏参军发言:“既然要实验,必须有稻种,稻种在临邑。虽然使团在婺州,咱们不能找他们,因为咱们只能接待,无权过问贸易国事。这样一来,只能派得力手下,去临邑收购稻种。”

    司户孙参军,先点头又摇头,斟酌片刻道:“魏公说的不错,此是唯一办法。然而,咱们能力有限,能派多少人?又能收多少种?婺州几十万亩耕田,杯水车薪!”

    司兵秦参军微笑道:“单靠咱们肯定不行,再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一下买不来全州粮种。就算能买来,百姓未必肯用,毕竟这是种田,是生死攸关大事。”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各说见解畅所欲言,只有老于、医学博士老华、录事老张不开口,他们就是打酱油的。老崔驭下有方,气氛很是河蟹,没有勾心斗角情况。

    觉的差不多了,崔义玄干咳两声,待众人停止讨论,又把皮球踢给武康:“此事你先提出,可有良策?”

    武康正襟危坐,提出试验田概念:“我赞同大家意见,得粮种的办法,只有亲去购买。不过不用劳师动众,买二十亩粮种即可。我打算开试验田,请经验丰富老农,试种占城稻。总结经验详细记录,如果试验成功,上书朝廷,同时大力推广。”

    环视众人,言辞凿凿道:“试验成功后,通知各县各乡,带农夫过来参观。眼见的事实,远胜天花乱坠的吹嘘,百姓们都不傻,谁不想多打粮食?接下来就是新的套路,优秀粮种替购业务。”

    武康再次起身,挂上“替购”纸张,侃侃而谈:“以婺州衙门名誉担保,秉承不强迫原则,与有意向农夫签契约。农夫先交纳粮种钱,咱们挑选有实力的商贾,组成商队去临邑边境,购买优秀粮种,按契约发给付钱农夫。”

    众人看怪物似的围观,或点头或摇头,三参军事之一的老齐,提出不同意见:“武公,等试验田出结果,咱们直接上书朝廷,让朝廷和临邑磋商,岂不更好?”

    不待武康回答,卢怀远笑道:“齐参军此言欠妥,上报朝廷,朝廷派使确认,需要时间;特使回长安,朝臣开会讨论,需要时间;朝会通过,筹备铜钱,知会临邑国,更需要时间。如此一来二去,至少一年时间。”

    齐参军点头不语,司仓孙参军说:“交予商人买粮种,老夫实难放心。商贾狡诈有目共睹,咱们没见过占城稻,见过也很难分辨,如果商人随便找些稻米,老百姓遭殃不说,咱们还得背黑锅。”

    此话引起新一轮讨论,士人瞧不起商人。待讨论声小了,武康该抛出利益:“诸位言之有理,不能任由商人欺诈。不过我刚才说了,咱们州衙出面,挑选有实力商贾,组建联合商队。”

    特意强调“挑选”和“有实力”,老狐狸们瞬间明悟,这是发财好机会啊,瞬间没了反对意见。

    崔义玄扫视众人,总结道:“先把试验田开辟出来,产量好一切好说,产量不好全是废话。变之身体不适,回家休息,其余人随我招待使团。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