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章 销售二科的使命

    第005章 销售二科的使命 (第2/3页)

分管他们销售办的副厂长,多跑跑,才能少走弯路。

    二科除了陆远是新生的菜鸟,其他几个人都是杭三棉厂的老鸟,就连二毛子这个二科内勤,单纯业务知识,都比陆远知道的要多。所以郑一鸣也给罗大伟和孙越这个老业务尖子布置了任务,尽管让陆远把业务知识熟悉起来。

    几天的辅导时间,虽然有点像填鸭式的补课,但好在陆远从小就在杭三棉厂长大,所以有些专业性的知识不用刻意花时间去吃透。

    杭三棉厂,虽然全名叫杭州第三棉纺织厂,但杭三棉厂跟杭二棉厂从事的生产内容又不一样,杭三棉厂主做纺,几乎不涉足织这个领域。以前纺织行业是有讲究的,纺织纺织,其实纺和织两回事。纺呢,就是将棉花纺成棉纱。织呢,就是把棉纱织成布。

    所以杭三棉厂只生产棉纱,主营棉纱对外业务,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开始,除了以棉花为原料外,又增加了其他原材料,生产如涤棉纱、涤纶纱、人棉纱、晴纶等。但总而言之,杭三棉厂的生产内容很单一,只生产纱,而且以棉纱为主。

    不过单一归单一,架不住棉纱的用途广泛和重要。它可以作为机织用纱,如卫生材料纱布、床单,被罩,窗帘、织带等家纺系列,都需要棉纱。它也可以作为针织用纱,如高档汗衫、细号府城丝绸等,棉纱还可生产特种工业用的电工黄蜡布、轮胎帘子布、高速缝纫线和刺绣线等。

    几十年来,杭三棉厂不涉足其他领域,一心一意只生产棉纱。虽然说因为前面几届领导的固步自封和不敢勇于改革,杭三棉厂错过了做大做强的最好时机,但也恰恰因为低头深耕只做棉纱,三棉厂没有在国营纺织行业渐走下坡路的风雨飘摇之机沉了船。现如今,杭一棉厂因为盲目扩张,赤字暴涨,已经成了省里财政老大难的问题;杭二棉厂早已资不抵债,破产重组,改制出让,由香港商团介入,成立了中汇纺织有限公司,杭二棉厂早已成为了历史。唯独杭三棉厂,虽说如今已不是地方创收纳税的支柱性企业,但也没有给省里市里的财政拖太大的后腿,依着每年稳定的产出收入和市里一小部分财政拔款,如一艘航母般带着几千在岗职工向前驶去。

    ……

    通过这几天业务知识的学习,还有郑一鸣见缝插针的小会培训,陆远对厂领导班子增设销售二科的初衷,有了一些了解。也对他们这个销售二科接下来的工作重心,有了一定的了解。

    用郑一鸣传达的上级精神的原话,增设销售二科,既是响应号召转型改制,也是适应时代创新突破。

    郑一鸣说,在增设二科之前,杭三棉厂作为国营企业,他们生产的棉纱,向来是不供货给私营公司民营工厂的。他们生产的棉纱,基本上大批量的供给周边及其他地方的国营纺织厂,国营家纺厂、国营被服厂,国营毛巾厂,国营制衣厂等。虽然说棉纱是这些国营厂的生产原料,基本上不愁卖,但国营厂与国营厂之间的供给是有规定价格的,这个价格往往很低,产出和收入比连薄利都算不上。

    以前周大成他们手上的权力蛮大的,通常能影响到一个国营被服厂能从杭三棉厂拉走多少低价的棉纱。也正因为此,周大成他们销售一科的人去走访跟进,总能好吃好喝被招待,临走还能捎走一条黄鹤楼,两瓶洋河大曲。

    不然杭三棉厂怎么会说,除了后勤办,就属销售办的油水最肥。

    前些日子,厂领导班子根据省里指示,决心改革,放开向私营公司民营厂供货的口子,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向市场经济靠拢。厂里决定,打破棉纱专供国营厂的常规,减少对国营厂棉纱供给的配额,将这部分配额面向市场,开辟私营公司民营厂的客户群体。这块市场,交给郑一鸣的销售二科来负责开拓和对接。厂里也希望,通过这次对接新型市场的尝试,把杭三棉厂这艘暮气沉沉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