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章 跟着洪刚混饭局

    第006章 跟着洪刚混饭局 (第2/3页)

一带非常有名的饭店——十九队饭店。

    十九队饭店这名字听着有点怪,这里头是有故事的。话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浦沿公社给队里的一个女队员派了个任务,在村里开家小面馆,做些青菜面,肉丝面什么的,一毛钱一碗。见着来吃面的人多了,队里又派来三个女队员做帮手,一起做面条。当时大队是计工分的,这个面馆也是队里的财产,四个女队员却把这面馆越做生意越好。后来改革开放春风吹来,生产队合并,鼓励队员搞承包责任,四个女队员一合计,拿出各家的积蓄还有到处拆借,凑了3500块,把这面馆盘了下来自己承包私营。四个女队员变成了四个女老板兼女服务员,兼女传菜员,女洗碗工……

    后来自然是生意越做越好,小面馆变成了大面馆,又发展了炒菜,连着隔壁几家的门面也被四个女老板给买了下来,变成了大饭馆——十九队饭馆。

    陆远作为地地道道的杭州浦沿人,当然听过四个阿姨的故事,如果这四位升级为饭店老板的阿姨都已经是四五十岁的人了,但还是能看到她们经常在饭店里忙前忙后,帮着传菜,帮着洗碗收拾包间。

    陆远考上大学那年,他爸爸妈妈就是在这里请的客,老爸老妈两头的亲戚都请了,请了有三桌亲戚。

    ……

    杭三棉厂离十九队饭店没有多远,打个车也就是起步价内的事。陆远在车里问起饭局的事儿,洪刚既然带了他来,也就没瞒着他,长话短说将今天饭局的事儿说了出来,好让陆远心里有个数,免得到时候在饭桌上出洋相。

    听洪刚说,今晚这个饭局的主人姓金,叫金安民,是隔壁萧山区城厢镇金盛家纺厂的副厂长,今年三十六七岁。这个金盛家纺厂是家族产业,金家三兄弟,金安民排行老幺,从九十年代初金家就在城厢镇搞家纺,在城厢镇也算是规模比较大的民营家纺厂,有百来号家纺工人,以生产窗帘、布艺和床品为主,对棉纱的需求量一直都有。

    金家的家纺用品主要是自产自销,在杭州、温州两地都有自己的门店,这个规模的产量目前也仅供省内的需求。这两年家纺市场的行情一直都在见涨,金家三兄弟在九七年那会儿,也才是十几个人的小作坊,短短三五年的功夫,就扩张到百来号家纺工人,还在省内拥有不下于十家的门店,足见行情之好,增速之快。

    金安民的老婆吴娜,是洪刚以前在市歌舞团的同事,吴娜是他们歌舞团的台柱子,在市歌舞团解散安置前就嫁给了金安民。金家有钱,金家老幺娶媳妇,娶得还是市歌舞团的台柱子,所以婚礼办得挺豪华的,羡煞了吴娜在市歌舞团的一帮同事。洪刚在市歌舞团那会儿,负责做宣传的,跟吴娜关系不错,经常还有联络。这几天他一直都在厂子外面跑,实际上是拜访了吴娜几次,请老同事帮个忙搭个桥,想见见他老公。

    吴娜也是想帮洪刚一把,就将他的意思转述给了金安民。金安民今天正好就在浦沿这边的门店查账,就让吴娜约了洪刚晚饭来十九队饭店。金安民寻思,反正晚饭左右没约人,见见洪刚这个国营棉纺厂的人也无妨,先听听他怎么说,如果依着市价,那肯定不能要他们的棉纱,但万一能从他们国营厂手里拿些低于市价的棉纱呢?那可就捡了个便宜。

    收到吴娜转来的约饭消息,洪刚欣喜若狂。金安民能答应见面并主动约饭,在洪刚看来,这是个良好的开局。

    按理说作为销售人员,客户是自己的财富资源,是自己在行业里的安身立命之本,应该独享客户人脉,不应该与他人共享。洪刚也不外如是。但他也是没办法,因为他从吴娜的口中得知,这个金安民啊,酒量特别好,向来是酒不喝好,业务甭想谈好。洪刚酒量虽然勉强可以,但他知道以自己的酒量,甭想拿下金安民。所以万般无奈之下,他才想着找外援的。

    既然要找外援了,他觉得那就索性大方一些,让郑一鸣知道,他洪刚是大方的,无私的,为了二科的业务能成功,他愿意跟科室的其他同事分享他的客户资源。

    所以这才有了他一回办公室,就兴匆匆地跑去跟郑一鸣汇报的那一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